在职考研考生的最大困难,恐怕就是考研与工作在时间上的冲突,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学习时间一般是晚上,大概可以挤出3个小时,早上可以挤出1小时, 建议大家制定比较周密的学习计划,每月的、每周的、甚至每天的,从7月开始到10月中旬,扎实的复习2遍,公共课要打好扎实的基础,需要从备考开始坚持到最后,政治可以在中后期准备,1到2个月足够,考研前要有计划,比如自己要考什么院校什么专业,管理学在职研究生、法学在职研究生、金融学在职研究生是不少在职人士近年来的首选,在此提醒大家:还是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实际情况去报考,不管是报考什么专业,什么院校考研是一段痛苦的过程,如果做好前期准备就能减少痛苦...

- 研究生扩招
超过40%的“世界**大学”建设高校和超过52%的“世界**学科”建设高校2021年的计划招生人数相较于2020年都有所增长。据统计,至少有10所“双**”大学扩招人数在1000人以上,其中郑州大学2021届扩招1200人,高居首位。(数据来源于各大高校)
- 在职研究生考试纳入统考
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 全日制非全日制不再区别对待
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户条件,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
大家都是从高考过来的,有没有见过这两种同学:基本不做题,光听光看,结果高考数学考得非常好;不听课,但自己埋头做题,结果高考数学考得非常理想?多数同学认为没见过第一种同学,有第二种同学。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道理也不难:考试的形式如果是这样,监考老师坐在那,问:“同学,请你说说中值定理相关证明这类题的思路”,那么做题确实有点多余,我们的备考改成“坐而论道”就可以了。可是现实是考试的形式是笔试,是“双规”——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的地点用笔答题。所以不做题,做题少 就不行了。
学习指南,让你不再盲目备战
- 01
解题特训
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充足的解题训练,完成各阶段解题特训。
- 02
完成论文
优化专业学术资料,完成公开所学专业学术论文的发表。
- 03
复试辅导
完成复试专业课笔试,专业课知识面试等复试辅导项目。
- 04
计划调整
根据阶段成绩,动态调整学习路径,时时保持学习状态。
- 05
强化弱点
根据学员测试学情强化薄弱点学习,突破低掌握度考点。
- 06
制定计划
制定高精度学习计划,针对学员情况提升考研学习效率。
考研择校认清5点才能准确定位
考研择校是个大问题,很多考生都比较纠结,不知道怎么算才合适,才正确,这个标准是什么。的确,全国几百所高校,要选一所最合适你的很有难度,大家得早调研早定目标。下面针对考研择校的问题,鹰飞集训营给大家提5个建议,绝对的中肯,希望考生认真看看。
1、很多同学再选院校的时候很纠结,是选专业较好的普通院校,还是选专业一般的名校?这个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建议是:如果你是理工类的考生呢,选学校要侧重专业的排名;如果你是文科的考生,则要更侧重学校的名气口碑。
2、招生人数太少的学校报名要慎重,因为还有很多本校考本校的考生跟你竞争啊,且招生人数少,你的机会也相应减少了。
3、如果你英语不是很好的话,慎重填报34所自主划线的学校。一般来说这34说大学的分数线都是高于他们所在地区的*线。英语的单科分数线也要高一些。下面附上34所院校名单。
北京7所分别是: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北理工、北航、中国农业大学
天津2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
上海3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山东1所:山东大学
江苏2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一所浙江大学
福建1所:厦门大学
广东2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湖南2所:中南大学、湖南大学
湖北2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黑龙江1所:哈尔滨工业大学
吉林1所:吉林大学
辽宁2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安徽1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四川2所: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1所:重庆大学
甘肃1所:兰州大学
4、选择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前景较好的城市的学校。
不论从文化渲染还是生活基础设施方面都能得到不错的提升。在中国有三个经济比较发达的经济圈。第一个就是以北京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确实有非常多的优秀学校可以考。第二就是长三角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考研的过程中如果大家觉得上海难考的话,可以选择南京杭州区考。第三个经济圈就是珠三角经济圈,以广州为中心,这里是中国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经济圈。在这三个地方读书机会是非常多的,当然工资也会比其他的地方高一些。但是考研最热的地区竞争压力相应也很大。所以建议同学们要综合考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5、很多人都想读名校,人往高处走无可厚非,但是因为是名校,竞争也是非常激烈,条件也自然高。且现在名校都比较青睐保研生,如此看来,僧多肉少,要选择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水平。一定要有“侥幸”“试试看”的心理,毕竟一年的努力不能只靠运气了。报考名校还得认清自身情况,理智的选择。
相关阅读:
考研:普通院校如何更好地择校?
年考研择校:你选“认可度”还是“行业前景”?
考研报名:另辟蹊径只选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