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课云网 > 郑州银铃青年艺术中心 > 资讯总汇 > 分析古典吉他在音乐表现中的创造性

分析古典吉他在音乐表现中的创造性

机构:郑州银铃青年艺术中心 时间:2014-12-03 18:29:28 点击:793

   几乎所有的表演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提供给人们欣赏成品的两大制作工序:创作和表演。

  好作品需要好演员。没有好的音乐作品,水品再高的演奏者,再努力,在用心也是枉然;作品很好,演奏者的理解力、技巧和音乐素养一般,那就不能很好地表达音乐的内涵和潜在的魅力。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可能没有刻意去为某某人而写,大部分都是有感而发或即兴创作。同时,音乐创作与自然界关系密切,音乐——一开始先作为“承受者”(一度创作),还不作为“能动者”(二度创作)来看,与周围的自然界有着双重关系。第一,音乐从自然界接受粗糙的物质材料,它利用这个材料进行创作;其次,音乐接受自然界现存的美的内容,把这个内容进行艺术再加工。没有好的演奏者,再好的作品也会被扭曲,被误解,那些音符就成了摆设演奏得体,把音乐内在的美、灵感、智慧带给大家感官上的享受,听众就会喜爱和欢迎。由此可见,第二道工序——二度创作太重要了。

  作曲家根据自己的感受或亲身经历而创作的音乐的活动称之为“一度创作”;二度创作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在遵循曲作者原意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需要和自己主观生活经验进行的一种再创造,从而表达出个人的真情实感,也有人把它叫做“二次形象传达”或“再创造”。

  二度创作有两个“死对头”:一是照谱弹奏;二是完。前者在音符、节奏、节拍等上似乎并无错误,但不够投入,没有内容,也没有灵感,更没有生命力。后者,一开始不排除模仿的成分,但模仿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形成自己的对音乐的独特的理解方式,最终形成自己的个性。因此,音乐是以个性为生命的,“模仿”只能是特定阶段学习手段而绝不是目的,“创造”也不是他人的命令和要求,应该是作品(一度创作)在实践中打动了观众(有人称观众为三度创作者),是因为演奏者以其自己的高超技艺、丰富的知识和素养、鲜明的个性和对作品独特的感悟而自然流露的真实情感。“真正的好的演奏者,即使演奏同一首乐曲,对不同的环境和每一次登台都是一次新鲜的体验和再创造,都会有些不同(这是徐宝老师来合肥演出之时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也让我思考许久)”。

  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一首乐曲成为艺术品,带动聆听者的灵感。而在其内心描绘一幅有创造性的想象世界呢?西班牙作曲家罗德里戈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他的这种创作性的动力持续地点燃和激发每个人的想象力,并不断地唤起演奏者与聆听者的激情。这首伟大的作品在公众场合可能被演奏过成千上万次,这种感受就好比在一群观众面前制造一朵美丽、鲜艳的玫瑰花:细心编排它的叶子,它的花瓣,一片又一片,直到它在我们手中成为一朵完美的生命,此时吹口气。使它真实的活一下,纪实一刹那也好,相信这个情景将是看过的人永难忘怀。因此,从创作到演奏,唯有把音乐中特有的生命力传达出来,我们的演奏——音乐的再创造——才是深具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