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人的古埃及奢靡婚俗
首先是订婚;
男女青年达到婚配年龄,经过媒人穿针引线,男方的母亲或者姐妹便去相看姑娘,回来后详细向小伙子介绍姑娘的情况,姑娘的容貌自然是描述的重点内容。小伙子感到满意,姑娘家表示同意,双方家长便选择一个日子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多选在姑娘家里举行,今天也有不少家庭选择宾馆、饭店或者俱乐部。订婚时,男方父母须向女方父母赠送一笔数额可观的彩礼,女方父母将用这笔彩礼金为女儿出嫁购置金戒指、金手镯、金项链等物品,还要购置新婚房间里的家具。购置这些物品的花费很高,男方送的彩礼显然是不够的,女方的父母还须添加一部分。在订婚仪式上,小伙子的姐妹代表他将一枚金戒指戴在姑娘的右手无名指上,有的人家还送金镯子和金项链。在埃及,一个姑娘是否订婚,只要一看对方的右手无名指便可知道。女方父母用饮料、点心招待参加订婚仪式的人们,宾主热情交谈,并且一起唱歌跳舞。
订婚之后,男女双方家庭要经过一两年甚至三四年的筹备工作,才能举行正式结婚的仪式。从订婚到举行婚礼这段时间里,男方家逢年过节须给女方家送一些礼物,由于未婚夫不能面见未婚妻,礼物由男方家女眷送去。
其次,婚礼
举行婚礼的那一天,新郎家的女眷们成群结队地来到新娘家接亲。她们先陪新娘沐浴,然后帮助新娘穿上男方家送来的艳丽华贵的新婚礼服。新婚礼服为白纱连衣裙,下摆很长,行走时需要6至8名儿童帮助托着长裙。穿好新婚礼服,女眷们再帮助新娘梳头化妆,头发被梳成数十根细长的发辫,并且戴上各式各样的发饰以及项链、耳环、手镯等。穿戴完毕,新娘在家人陪同下向村长及村中长辈们告别。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数辆装饰得五颜六色的马车来到新娘家,这是由新郎的母亲带领的迎亲马队。
接新娘的马车更是装饰得光彩夺目,车上用昂贵的克什米尔毛绸和各种鲜花装扮,由两匹或者四匹马拉车,两位身穿克什米尔毛绸的小伙子负责护卫,显得华贵隆重。新娘同长辈们告别后,坐上
马车,队伍启程向新郎家走去。一路上,新郎的母亲在前带队,新娘的母亲在后护卫,迎亲的人们一路上高声歌唱赞美新娘美貌贤慧的歌曲。新娘的嫁妆也随着迎亲的队伍带去,除家具外,几只崭新的木箱格外引人注目,里面盛着l00件袍裙。为了准备这100件袍裙,新娘的母亲一般都要用十多年时间。
抵达新郎家,新郎喜气洋洋地站在彩车旁迎接新娘下车,但新娘却坐在车上纹丝不动。新郎见状,便以好言相劝,许下许多诺言,新娘这才高兴地准备下车。新娘在新郎的带领下,跨过一道放有一些屠宰物的门槛,进入新房内,双双坐在两把装饰得精致美观的靠背椅上。年轻的姑娘、小伙子、儿童们争先恐后地挤进新房里观看新娘的模样。有时由于人太多,新房里被挤得水泄不通。为了分散人们的注意力,避免挤伤新娘,同时也为了显示家境富有,男方的家人故意将一些钱币和小礼物撒在新房外的地上,引得室内的人纷纷跑出来争捡。
傍晚时分,男方家摆设盛大的婚宴招待各位来宾。宴会结束后,新郎新娘手挽手,在众人陪同下,随着乐队,到清真寺举行宗教仪式。阿訇让新郎新娘并排站立,手拉着手,将一块白色纱布盖在他们的手上,念一段《古兰经》,向他们表示祝福。接着,阿訇对新郎新娘进行婚前训导。阿訇首先告诫新娘要体贴、关心和照顾丈夫,做一位贤妻良母;接着告诫新郎要爱护、保卫和忠于妻子,做一位称心如意的夫君。新郎新娘各自将阿訇的话复述一遍,并向安拉起誓。新娘对新郎说:“我愿意按照安拉的旨意,将一切都献给你。”新郎对新娘说:“我愿意按照安拉的旨意,一辈子都忠诚于你。”宗教仪式结束,新郎新娘回到家中的新房里,在众目睽睽之下,新郎轻轻揭去新娘头上的面纱。此时此刻,新娘第一次看见新郎的模样,新郎也是第一次看清新娘的“庐山真面目”。这时有人递上一杯清澈甘甜的水,新郎接过饮下一半,新娘再接过去一饮而尽,表示俩人婚后恩恩爱爱,永不分离。
婚礼的最后一道仪式是圆房,即女方父母将他们置办的家具搬进新房里,使新房内的家具整齐配套。此时此刻,新娘再度披上婚纱,双方家长将新房及家具的钥匙交给一对新人。圆房后的一周之内,天天有亲朋好友登门祝贺,馈赠礼物。一周之后,新婚夫妇或是在家休息,或是外出旅游度蜜月。在埃及,由于人们的经济条件不同,婚礼的规格则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富贵人家的婚礼往往持续一个月之久,天天宾客济济,婚宴豪华丰盛,并请来乐队、歌唱家、舞蹈家表演助兴,场面隆重热烈。在一般经济条件的家庭,婚礼庆祝活动大约3天时间,男方家摆设宴席款待亲朋好友,每天晚上唱歌跳舞助兴,气氛热烈活跃。那些经济状况欠佳的家庭,婚礼仪式则要简单得多,多以花轿代替彩车,以本地啤酒代替外国名酒,以普通饮料代替高级饮料,贺喜的人们在笛声、鼓声中唱歌跳舞,真诚地为一对新人祝福,时间大约一天。
南部地区婚俗
埃及在地理和文化上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其中,从吉沙至阿斯旺的广大南部地区被称为“上埃及”,占据着埃及一半以上的国土。这里主要是山区和草原,其居民以农牧业为生,被称为“赛迪人”。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这里的婚俗依然保持着古老而纯朴的埃及文化与传统。
上埃及人通常有着独特的外表,个头高挑,身体强健,性格温和,热情好客,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成年男女均用宽大的长袍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男人通常穿蓝色或棕色长袍;妇女则身着黑色长袖大袍,并用黑头巾把头脸包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由此可见,上埃及人在生活方面是多么地保守了。
由于当地传统是男女授受不亲,不允许不同性别的年轻人相互交往,也没有男女共同参加的社交场合,因此小伙子们平时很难见到年轻的姑娘,更别想自主择偶和自由恋爱了。找对象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媒婆和亲友介绍。在上埃及,媒婆被称作“阿卡巴”,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受到人们的尊敬,有着不菲的收入,只有那些能说会道、有着广泛社会交际的成年妇女才能胜任。阿卡巴的职责就是走东家、串西家,不断地了解谁家的姑娘长得标致、又能织一手好毛毯,谁家的小伙子又勤快又能干,并为他们牵红线、搭鹊桥,成就一段段的好姻缘。
在上埃及,近亲结婚是允许的,因为这样可以亲上加亲,既能保证避免娶错姑娘嫁错郎,同时又维持了家族血统的纯正。特别是对于官员、贵族和富有阶层来说,从自己的家族中选择配偶还可以保证财产不扩散、不外流。因此通常情况下,上埃及人绝不会轻易将女儿嫁给陌生人。女婿的首选是堂亲,也就父亲的子侄们;其次是表亲,即母亲的子侄。这两种婚姻的比例最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赛迪人看上去长得很相象的原因。
如果既不是堂亲,也不是表亲,则要讲究门当户对,主要看双方家庭的宗教信仰、社会地位和富有程度。特别是宗教信仰,如果双方信仰不同,是绝对不可能结婚的。
上埃及人的早婚现象十分普遍。尽管当地法律和宗教都明确规定15岁以下禁止结婚,但许多女孩在9岁、10岁时就戴上了耳环,表示她们已经订婚,“明花有主”了。也许要不了几年,她便为人妻、为人母了。
上埃及人的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如果双方家长都同意了,这桩婚事也就定下来了,然后才会通知小伙子和姑娘。男方会出一笔可观的娉礼(一般为1500埃元,约合100英镑),并给未婚妻购买戒指、脚镯等珠宝和衣服,女方则负责盖新房,置办家具和婚后生活的必需品。
婚礼一般持续七天。第一天,新娘的双手和双腿被涂上象征着幸运和吉祥的红红的指甲油,这标志着婚礼的开始。第二天,女方亲友把家具、衣物等嫁妆装上马车或卡车,浩浩荡荡送到新房。接下来的几天要举行各种名目的庆祝活动。到了第七天,也就是正式婚礼这一天,新郎新娘家中要分别举行最热闹的宴会和庆祝活动。尤其是新郎迎娶新娘时,是婚礼的高潮。新郎带着庞大的迎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载歌载舞来到新娘家,用漂亮的彩车将新娘接到新房中。热烈的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法律的普及,上埃及人的婚姻观念和习俗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现在有的地区,年轻人在选择配偶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发言权了。尤其是妇女的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拒绝不合己意的婚事。尽管如此,男女隔离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年轻人自由恋爱、自由结婚的仍然比较少见。
更多知识:郑州婚礼策划师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