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简单一招提升照片质感
D&B的英文是Dodge & Burn,直译成中文就是减淡和加深。
其本质就是通过减淡(增加光)和加深(减少光)来改变画面的光照分布。
我们知道,画面的光影信息是人类来判断物体形态、距离大小等要素的重要参考标准。
当一束光从右边打过来,如果在一个物体的左侧出现了阴影,我们就可以借此判断这个物体的大小、具体、高度等信息。
同理,如果我们修改画面的阴影,那么我们人对这个物体的判断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举个简单的例子(仅供演示,不是很精细):

图中的光影关系可以让我们明显感觉得到颧骨的存在。

我们通过D&B的手法,改变画面明暗分布,直接就可以改变人物的面部外观。
这就是D&B的一个重要应用:重塑结构。
因此,借助D&B,我们可以通过光影关系,让我们的脸变小,也可以让我们的鼻梁更挺。
D&B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磨皮了,其本质也是通过改变光影关系:人物面部中的斑点等瑕疵一般是以较暗像素的形式存在着,我们通过减淡(增加光)就可以增加它的亮度,从而与周围的皮肤亮度达到一致,实现磨皮的同时又不破坏肌肤的纹理。
因此,D&B可以修饰我们的皮肤,让我们貌白。
我前面说了,D&B是一种思想,那这个思想需要通过哪些路径去实现呢?
有很多路径,例如直接使用加深/减淡工具,例如做一个选区然后用曲线,例如用中性灰,例如用双曲线等等。
那为什么人们经常听说中性灰,双曲线,甚至有人直接把D&B等同于中性灰、双曲线呢?
这是因为这两种手法有着独到的优势。
以加深/减淡工具为例:
我们知道,减淡/加深工具是无法叠加的。
但我们的中性灰是基于图层,所以说其属性是可叠加的,我们再复制一层不就可以了吗?
同时,减淡/加深工具的影响区域你只能通过原图对比查看,不准确,且无法即时预览,而中性灰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就是中性灰方法的优势:可叠加性和可视性。
了解更多关于平面设计培训方面的知识,访问杭州平面设计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