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课云网 > 端木幼师学校 > 资讯总汇 > 要使孩子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要使孩子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机构:端木幼师学校 时间:2016-01-08 10:57:09 点击:653

  与对父母的依恋相比较,幼儿对老师的依恋更多的是寻求注意与赞许,并且年龄越大的儿童在这方面表现得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表示依恋的方式日臻完善,并逐渐由外显的行为依附、跟随等转向为内隐的行为:尊重、信服、敬畏等。在幼儿园里,你会发现中、大班的儿童已经善于掩饰自己对老师的依恋之情。如当某老师生病时,他们知道后会把妈妈买给自己的蛋糕或水果悄悄地送给老师,若老师不接收,他们会感到不快,甚至以撒娇的方式强迫老师收下,表现出幼儿执着的依恋,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强化幼儿这种行为。

  幼儿对同伴的依恋,与对父母及老师的依恋也表现出不同。在母子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依恋具有“保护与被保护”的性质。而对老师的依恋主要是建立在敬爱的基础之上,是为了求得老师的好感与赞许。同伴之间的依恋则要求以对对方的尊重、信服为前提,并以此形成友情和依赖的协调关系。在幼儿初期,儿童所表现出的对同伴的亲疏、好恶,主要是以在游戏或学习过程中能否共享玩具、互相合作以及座位的远近、家庭住址的距离等来决定的。在幼儿园小班,你常常会发现那些手拉手、结伴而戏的儿童,其家庭大都是近邻。

       到了幼儿中期 ,儿童开始对同伴发生兴趣,并逐渐将注意的中心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同伴身上,开始关心同伴的衣着、言行 ,甚至模仿同伴的兴趣爱好,向父母要这求那。不仅如此,而且对同伴产生了同情、谅解、友谊等情感。然而,这种同伴关系又是极不稳定的,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尽管如此,这种极不稳定的同伴关系对儿童将来适应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儿童通过这种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的认识与掌握,从而逐渐学会了初步的人际交往。这一规律在幼儿晚期就表现得越发明显了。例如,幼儿园大班的儿童,他们的交往已相当广泛了,不再局限于与同班好友的接触,而是与班外、园外的小朋友交往了。这既是一件好事,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难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束缚了幼儿与同伴的来往,是孩子最感委屈的事。假如儿童在幼儿期不与别的孩子正常交往,一直处于比较孤寂的状态,则以后参加集体活动时就会显得相当不适当。

       因此,家长们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和老师要为幼儿之间的正常交往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同情心、友谊感以及相互信任和帮助的思想,对幼儿在相互交往中萌发出的依恋之情要尤为珍视并正确引导。

  更多资讯:武汉幼师培训学校

师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