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课云网 > 郑州建大建筑教育 > 资讯总汇 > 施工企业创新转型依赖新技术

施工企业创新转型依赖新技术

机构:郑州建大建筑教育 时间:2015-05-06 15:04:06 点击:710

  100多前,上海开埠,走到今天,好像进入了青春成长期。1997年才420.5米 金茂大厦 ,2007年长到492米 环球金融中心 ,现在己长到632米,她就是申城最抢眼的新地标、城市的新名片——上海中心大厦。

  建一座摩天大楼,就是一次国家乃至世界级的建筑科技水平的大展示。作为上海浦东小陆家嘴地区超高层建筑群的“收官之作”,总建筑面积达57.6万平方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工程,从打桩、结构封顶直到基本建成,承担工程总承包的上海建工集团,在6年多的工程建设中,攻克了无数施工难题,打造出可以看得见的建筑高度和常人看不见的施工高度,创出一项项令人叹为观止的“之最”记录。

  正是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助力上海中心大厦攀上了“云端”。上海建工集团很有远见,6年多前,他们就投入数百万元研究BIM技术,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施工企业,向“智力型”企业不断转型。如今,BIM技术、远程监控、虚拟施工、机器人等现代信息技术,已为上海建工集团构筑起全方位的创新体系。

  “iPad”里的虚拟项目

  该集团上海中心大厦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副总经理卞若宁“iPad”里,装着一个虚拟的上海中心大厦,这座大厦是采集了建筑全方位数据信息后,用数字化技术建起的三维模型BIM。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的建筑形态、高度和外幕墙结构相当复杂,初期做了20多个方案。针对旋转的外形,最终选定了矩柱与支外伸臂加支核心筒的结构体系,BIM平台使结构选型变得简单明了。BIM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使建筑师、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及业主在三维的环境里面清楚全面地了解项目,完成对项目的修改和深化设计,针对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的全过程,有效地控制工程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和交流,帮助项目的决策者们对项目进行合理的协调、规划和控制。BIM技术在促进建筑专业人员整合、改善设计成效方面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它将人员、系统和实践全部集成到一个流程中,使所有参与者能够在设计、制造和施工等所有阶段优化项目成效、为业主增加价值、减少浪费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BIM月报中的红色“碰撞”

  打开上海建工集团上海中心大厦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部BIM月报,一幅幅彩色的三维图,准确透视出摩天大楼各部位的“骨骼”,图中一些显眼的“红色”,是提示设计发生了“碰撞”,设计人员可以马上调整、优化。上海建工集团副总裁、上海中心大厦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部总经理房庆强说,上海中心大厦工程632米的高度、近85万吨重量、旋转的外形、众多复杂的学科、庞大的信息量、多路的参与方、较长的建设周期等,都表明了建筑本身的复杂性,这些都成为高难度的挑战。BIM的应用,保障了施工顺利推进,堪称上海中心大厦的施工技术“云端”。

  BIM技术中的“管理”精髓

  上海建工集团上海中心大厦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的BIM工作室,每天处理的“大数据”不仅有描述几何形状的参数,还有材料性能、造价等各种信息,这样,能确保上海中心大厦的BIM模型每两周更新一次,进而对施工实现动态管理。随着上海中心大厦主体结构的封顶,一份《上海中心大厦BIM实施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也己形成初稿。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标志性建筑,建立BIM这一先进技术的标准和规范,对于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和长远发展,将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动作用。

  M是英文Model(模型)的缩写,但是BIM中的M在上海中心大厦建设者眼里,被理解为Manage(管理)。因为这里的BIM技术,已覆盖上海中心大厦的“全生命周期”,从深化设计、施工组织,到进度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等。双层幕墙结构的上海中心大厦,2万多块幕墙构件无一相同,用BIM在电脑中精确计算、三维演示后,每块构件在现场都能精准地一步安装到位。针对超高层建筑体量大、系统设施复杂、运营能耗大、室内环境质量要求高、集中排放负荷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安全性约束大等问题,围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把控和运营管理等,项目因地制宜地利用“BIM”,通过本地化材料、高强材料和可循环材料的使用,利用优化结构设计、可视化室内自然采光模拟、营造室内舒适热环境等手段,实现了超高层建筑的绿色接力和可持续发展,为超高层建筑的环保节能提供范例。

师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