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知识: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一、体系文件结构和内容的策划
不同的企业其管理的特点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难点、重点也不同,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安全生产责任制基础上的,不同的管理部门将其分割成了不同的文件体系,这些体系文件相互重叠,但又不能相互衔接,造成了文件系统庞大而零乱。而一些上级部门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要求企业建立这样那样的制度,这些制度是否与企业的管理相适应,是否与企业的危险特点相适宜,没有人去关心,当然制度也就形同虚设。通过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为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策划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到底应该写多少,写什么内容,其依据是识别与评价的结果。通过对每一个风险的管理措施进行策划,对企业需要的传统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整理、整合,并在不同层次的文件中规定相应的运行准则。在体系的日常运行中,随着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去更新危险源和风险,同时对文件进行修订和完善。只有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才能基本上达到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反过来,通过对原有制度的整理,也能进一步的把握识别危险源和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八、职业健康危险控制和日常检查监控的重点
传统的安全检查有时更多的是走过场,要声势。当然也对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宣传和教育作用。但如果长期做表面文章,真正的隐患就会潜伏下来。传统安全检查更多的是依靠检查人员的经验,检查人员经验越丰富,查出的问题也越多。但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谁也无法保证将生产过程中的隐患全部检查出来。在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结果,使检查人员明确需要检查的重点部位,明确发生事故的根源是什么,那么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有重点的加以控制,检查人员重点去检查,检查的内容和深度都能有效的提高。如果将识别出的危险源和风险编制成专业的安全检查表,进行专业的安全检查,那对预防事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九、应急计划和应急救援的目标
应急计划和应急预案的编制导则中均要求这些计划和预案能够明确应急对象,并根据对象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应急措施。那么什么是应急的目标呢?危险源中风险较大的就是应急救援的目标和对象。企业通过充分的识别和评价自身的危险源才能够使应急预案的目标明确,并根据这些危险源和风险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使应急措施具有针对性,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作用。
二、目标和管理方案的策划
目标和管理方案是确保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实现和保持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很多企业在实施体系的过程中将目标确定为伤亡事故指标,管理方案基本是对运行控制要求的简单摘录。使目标和管理方案过于笼统化。失去了消除、降低危险源和风险的作用。企业合理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除考虑控制伤亡事故指标外,还应结合危险源和风险的不断变化,对剩余风险比较高的危险源策划相应的目标和管理方案以消除、降低风险,使目标一方面具有宏观性同时又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体系的持续改进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法律法规的获取和识别
通过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企业可以建立一个确认适用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基础;针对危险源和风险提出的控制要求和准则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企业必须收集、确认、传达落实的底线,同时也为危险源和风险的控制提供了最低的要求。
四、全员的职业健康安全培训
《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企业要将员工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告知员工,同时员工也有权利获得这些信息,这是法律规定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义务。但在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下,此项工作是无法进行的,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系统的识别、评价的要求,自然也就无法进行告知了。识别危险源及评价风险的过程是全体员工参与体系建立的重要标识,通过对全员的职业健康安全培训,让员工了解自身工作存在的危险源及风险,就能够使达管理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逐步转变。避免无知者无惧者的存在,从让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使全员职业健康安全培训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新的产品生产及工艺的设计输入
新的产品生产或采取新的工艺过程,会给生产过程带来一些新的危险源,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能够充分的识别这些过程的危险源,做为重要的设计输入,在设计过程中充分的采取预防措施,这样就能够在生产、工艺中加入充分的安全装置,有效的降低风险。使“三同时”得到真正的落实,从而达到本质安全。如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就是利用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评价使设计更为系统安全的有效方法。
六、危险作业审批和监护的依据
我国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危险作业的审批和监控有明确的要求,传统的做法是生产作业人员在准备进行危险作业前,找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批。审批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是否同意进行作业。这种审批方法完全依据的是作业人员和审批人员的经验,缺少必要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因为危险作业现场情况复杂,存在较大的风险,易发生事故。如果在危险作业前对危险作业进行充分的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并针对这些识别和评价的结果设置针对性的对策措施,那么危险作业审批才具有真正的意义。申请人员可以根据识别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充分的准备,审批人员可根据识别评价的结果及采取的对策措施的针对性进行认真的检查和重点的监护。使危险作业的审批和监护有更强的可靠性。
七、重大危险源和重要危险场所的设定
企业生产过程中往往涉及重大危险源和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如果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这些认识不到位就容易在管理上不到位。通过建立体系的过程充分的识别这些场所的危险源并评价其风险,对生产单位明确重点管理对象,强化管理和监控措施,同时在体系的保持过程中能够不断的识别新的危险源,采取新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以达到避免重大事故的目的。
更多资讯,请访问北京工程建筑资格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