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课云网 > 朗阁教育 > 资讯总汇 > 合肥口碑比较好的美国留学中介

合肥口碑比较好的美国留学中介

机构:朗阁教育 时间:2020-11-10 14:25:31 点击:436

美国高中留学中介

合肥口碑比较好的美国留学中介

美国史学专业的博士生培养制度

关于美国大学培养史学专业研究生的情况,其实相当难以说清。美国有几千所大学,能授予史学博士学位的至少上百,能授予硕士学位的更是数不胜数,虽然研究生训练的过程大致相同,但全国并无统一的规则,一概而论显然不合适。虽然我先后在美国东西部5所大学的历史系(所)或读学位或做研究或当教授,但我的观察和经历毕竟有限,加上我学的和教的是美国史,对历史系其他专业的情况并不了解,以偏概全更可能造成误导。因此我希望事先提醒读者,本文最多只能算是一种从个人经历的角度对美国史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描述和观察。

与国内史学研究生的培养一样,美国的史学研究生也有硕士与博士两种学位之分。从训练模式来看,两者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不同的是,在美国,博士训练的过程更长,工作量更大,要求也更高。有人将“Ph.D.”戏称为“Piled higher and Deeper”(“垒得更高、专得更深”)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就读学位的时间而言,硕士学位一般在两年内可以完成,博士学位的完成则至少需要5-7年,有时甚至更长。与国内的硕博士培养时间相比,美国的史学硕士训练时间至少短一年,而博士训练则要比国内长一倍以上。就训练目的而言,美国的史学硕士学位基本上是一个专业知识的进修学位,强调学生在某一领域内史学知识的积累和熟练,培养学生从事有限规模的史学研究的能力。博士学位以培养大学教师和专业史学家为目标,课程训练时间更长(如从本科直接读博士,一般要选3年的课),外语要求更高(至少两门),选课结束后,要通过资格考试,然后才能开始写论文。理论上,一个史学博士不仅要系统、全面和有深度地了解本专业的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前沿研究,还要拥有一个相当广阔的知识面。与此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独立进行原创性史学研究的能力。同是学习美国史,博士生所接受的知识面和研究能力的训练在深度和广度上要非常明显地远远超过硕士生。

史学博士研究生的训练过程包括这样几个过程:(1)申请与录取;(2)课程训练;(3)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4)论文的写作与答辩;(5)获取就业和出版博士论文的机会。严格地说,最后一项不应算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但研究生毕业后能否找到称心如意、学以致用的工作,博士论文能否最终得以出版,出版后能否得到学术界的认可,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与学生、导师、系和学校都有关系,直接关系到系研究生培训项目的质量和名声。限于篇幅,我在此只讨论前面四个过程的内容,并以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为主。

一、申请与录取

在美国申请读史学研究生,手续和过程要比国内简单。除GRE外,无需经过其他形式的全国性考试。 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自由度也比较大,只要不惜报名费,一个人可同时申请多所大学。按时将要求的材料寄达学校,申请过程就算完成。近年来网络的发展更加简化了申请手续。申请材料包括申请表、本科学历的成绩单、硕士学历证书和成绩单、GRE成绩和推荐信(3封)。母语不是英语的外国人要寄TOEFL成绩。个别学校要求附上写作样本。与国内报考研究生相比,申请材料要多一些,但这些材料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申请人的教育经历、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和接受深造的潜力。

申请材料到齐后,先经研究生院初审,合格者转至历史系,由历史系的录取委员会来做录取决定。录取委员会由本系教授轮流组成,其职责是负责阅读每位申请人的材料,逐个讨论,决定一个初步录取的名单。录取决定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做出,不存在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如遇有争议的人选,则通过投票来裁决。初步录取名单确定之后,有的学校会邀请申请人到学校面试,然后再做出正式录取的决定。接到录取通知后,申请人有2-4个星期的时间决定是否接受录取。

一个系每年招多少研究生没有硬性的规定,但决不是“多多益善”。除申请人的质量外,录取人数的多少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本系的教师资源(即本系是否有足够多的称职的教师来指导研究生,或本系是否能够开出足够多的研究生需要上的课)、本系拥有的经济资源(即本系能够提供多少份全额奖学金或助学金,或本系需要多少助教或助研)、系内各专业之间的平衡 (即美国史、欧洲国别史、古代史与其他非西方地区和国别史和专题史之间的平衡) 、和本校的研究资源(即本校是否能为某一方向的博士论文提供相应的图书资料的支持)等。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市场对史学博士的需求量。 研究生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直接挂钩,这是美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明显特征之一。如果博士生毕业后找不到教职,高教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院系在分配资源时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避免造成在校研究生人口的过度积压,减少师资资源的“浪费”。20世纪90年代史学博士的需求一度处于低潮,俄亥俄州议会一举砍掉了该州一批州立大学的史学博士学位项目。

市场因素自然也导致了另外一种现象,即申请到著名大学历史系读研的人数大大增加,使进入这些学校的竞争更加激烈。1999年,我的一位学生对军事史很着迷,立志要进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去做内战史专家James McPherson的博士生。他专程到普林斯顿去了一趟,被告知当年申报该系读美国史博士的有400多人,但该系当年只能录取12人。市场对著名大学历史系的录取优势冲击不大,因为它们拥有一批有名和有影响力的教授,资金雄厚,能为学生提供的较好的研究和资助条件,它们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论文出版率也较高,但正因为如此,这些学校在录取时也格外挑剔,宁缺毋滥,以保证研究生项目的质量和维护学校的名望。

要成功地获得这些学校历史系的录取,申请人除了具备相当好的基础和优势之外,还必须非常用心地准备好申请材料。申请人的个人陈述、本科教育的背景、硕士学历的质量、推荐信等对录取决定都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写好个人陈述,并无统一的模式,但必须写得诚实可信,如果所有人在读完之后一致觉得该申请人值得花功夫去培养,这份陈述就算是写得成功的。推荐信的重要并不在于写信人是否大名鼎鼎,而在于信是否写得真实和实在。美国学术界很注重和看重“信誉”(credit),一封例行公事、千篇一律的推荐信不但帮不了申请人什么忙,反而有损写信人在史学同行中的名声。

二、课程训练

史学研究生的训练包括两个阶段:课程训练和写论文。如果是读博士学位的话,写论文之前还要通过一个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关于课程训练时间的长短,各校有不同的规定,但一般来说,如果从本科直接进入博士生项目,要选3年的课才能参加资格考试,如果事先得了史学硕士再来读博士,则可减免一年的课程。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对已有史学硕士学位的博士生在理论上仍然要求3年的课程,但如果学生在第一年的必修课程中表现出色,可减免一年的课程,只需选课两年便可参加资格考试。

研究生的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多为基础课,如史学史概览、史学理论、史学方法与材料等,加上外语,这是所有人都必须选的。选修课则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自由”选择,但需获得指导教授的同意。学生进入研究生院后,系里会事先指定一个导师负责为学生选课提供咨询;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时,学生可根据论文方向选择主要论文导师,但两个导师完全可能由同一人担任。

专业课有3种类型:知识课(lecture)、研究课(seminar)和阅读课(colloquium),授课方式和训练重点不尽一致。 知识课以基础知识训练为目的,在题目和范围的定义上很灵活。就美国史而言,有的以讲断代史为主,如殖民地史、美国革命史、内战与重建、二战后的美国史等,也有的以专题为主,如城市史、美国立宪、进步运动、民权运动、内战前的美国思想与文化、美国奴隶制的起源等。授课方式以教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材一般包括5-6本专著和十几篇专业期刊论文。知识课在研究生课程训练中占的比重较小,但对打基础非常有用。这种课的最大优点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并有关于最新研究成果的信息。教授会提供一个详细的阅读书目,将该专题的重要著作分类列出,有助于深入阅读和准备资格考试。上课时,学生可随时举手要求发言,提问题,与教授讨论。

除考试之外,知识课一般还要求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欣赏和批判专业学术著作的能力,学生必须客观如实地总结所阅读的专著的内容和观点,分析其对史料和方法的运用,以及评论其在史学史上的地位等。知识课也是研究生有机会观摩著名教授教学的最好机会。至今为止,我对哥大历史系Eric McKitrick和James P. Shenton两位教授的讲课记忆犹新。McKitrick总是以提问开始,然后缓缓展开叙述,将前因后果娓娓道来,无论多么复杂的题目,他都会讲得清楚明了。他的语调永远是和缓的,语言富有凝重的诗意,含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Shenton则截然不同,讲课从来不用讲稿,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激情澎湃,听课的人无不感到是精神上的一种享受。两位教授都已经先后去世,但他们那种令人倾倒的讲课风格却令人终身难忘。

研究课是史学研究生训练的重头课程,其目的是边学边做,培养和训练学生从事史学研究和写作的综合能力。研究课人不多,通常在10-12人左右,由教授筛选,有基础者方可进入。在课上,大家围绕一个专题进行阅读、讨论和做研究。课程由教授主持,但主角的是学生,教授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协调者的角色。课程开始时,教授会指定一些阅读著作或论文,介绍本专题的史学史,指出哪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或继续处于空白状态等。在进行这种“热身”式阅读和讨论的同时,学生围绕专题提出自己的研究题目,写出选题报告,交由全班讨论。选题经教授批准后,学生便开始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工作,但仍然继续参加阅读和讨论,并将研究和思考带到课堂上来,作为讨论的内容。大家在课上交流研究的心得,分享研究的信息,并相互阅读初稿。论文初稿写成之后,一式两份,一份交教授审读,一份交全班讨论。教授的阅读非常仔细,从立论、观点、材料的质量和使用、写作风格、学术规范、直到拼写错误的改正,一处也不会放过。个别严格的教授还会花时间去查对原文,或请学生出示原文。其他的成员也会作类似的审读或质疑。最后学生综合各方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直到教授满意为止。

研究课可以说是学位论文写作的演习课,它不光训练学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真实的专业研究者的工作环境,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使用学术规范,如何使用各种研究资源,如何设计研究题目,如何解读原始资料,如何回应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这种训练实际上是一个铸造学术文化或学术习性的过程,对研究生后来做学问乃至一生的影响都很大。我在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的同事分别从美国十来所不同的大学得到博士学位,我们所有人在开研究课时,方法、程序和要求非常相似。另外,凡是参加过美国史学界专业会议的人都会注意到,会议的参加者无论是宣读论文还是做评论,他们的学术行为和语言范式相当一致,我想这些与研究生时代受研究课的训练不无关系。

教授虽然不授课,但他的能力与研究课的效果有直接的关系。在研究课上,一个有经验的教授不光能以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为学生指点迷津,避免让学生做一些重复或过时的研究,而且还能以伯乐识马的眼力,点出学生研究中的独到和闪光之处,帮助他们将研究课论文变成博士论文的起点。有经验的教授上研究课,组织熟练,讨论自然流动,在讨论进入死胡同时,提出具有启发的问题,使讨论能够起死回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要求教授必须对选定的研究题目、史学史和资料相当熟悉,并且要有很好的语言能力,能够听懂学生的问题,能够做到循循善诱。

阅读课的工作主要是读书和讨论,通过以读和讨论为主的方式来深入研究某一专题。为保证讨论质量,参加的人一般也是限定在10人左右,参加者也要被事先“筛选”。上课前,教授根据主题,给出一个阅读书目,全班每周至少共同阅读一本,或几本书的不同章节。学生在上课前完成阅读,然后到课上来讨论,从著作的内容、观点到写作风格等,各抒己见、品头论足。教授则在讨论中穿针引线,保证讨论有序有效地进行。遇到关键的问题,教授也会加入讨论,亮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也不必忌讳与教授观点相左,可以辩论。上这样的课,学生必须做到“有备而来”,不能光带耳朵,不带嘴巴。原则上,大家都要有所贡献,不能只是坐享其成。每次讨论大家轮流担任“首席讨论人”(leading discussant),其任务是综述阅读的要点,提出讨论问题,抛砖引玉。这样的讨论看起来像在聊天,其实不然,要想在讨论中说出有用有思想的话,事先非得下功夫看书看资料。对外国学生来说,阅读课的讨论是一种挑战,对美国学生来说相对容易,因为他们在这方面训练很多。我认为,阅读课对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总结和提炼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特别有帮助。除阅读之外,一般还要写一份综述性的史学史报告。有的教授也会要求学生就某一专题整理出一份专题研究的参考书目,为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做准备。

就我本人来说,课程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我有时甚至觉得在研究课和阅读课上,从同学身上学到的东西和受到的启发多于从教授那里学到的东西。

三、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

课程训练结束后,博士研究生须通过资格考试(也称“综合考试”),才能开始写论文。不同学校对资格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有不同的规定。有的采用笔试,有的采用口试,有的既要求笔试又要求口试。哥大历史系的资格考试以口试方式进行的。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考试委员会考核学生对四个领域内的知识的熟练程度。考试委员会由4名教授组成,每人主考一个领域。美国史专业研究生的四个领域中必须包括美国史的三个历史时期,即殖民地与美国革命和立宪时期、19世纪时期和20世纪时期。第四个领域可以选美国史以外的历史领域或其他的人文或社会科学领域。考试委员会的成员确定后,每位教授各自向学生提供一份阅读书目,主要是本领域的经典和重要著作。每位教授给的书目的长度不同,但每一领域大约要读100部著作左右,这样四个领域加起来一共要读400本书,另加一定数量的期刊论文。每个领域内可重点准备四个专题的阅读。譬如,在19世纪美国史领域内,我当时选的4个专题是:立宪与政党政治的兴起、内战与重建、工业化及其后果、19世纪的移民运动与政策。教授一般会尊重学生的选择,但前提是学生必须熟悉该领域内所有重要的历史发展和相关的史学研究成果。当然,没有谁能够滴水不漏地记住每一本书的内容,但到考试时至少要做到了解每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熟悉重要的历史发展。知识课和阅读课的优势在此刻就尽现出来了。考试前,同学之间自发组织阅读小组,交换和对照阅读笔记,以防出现大的“漏读”和“误读”。

考试的时候,四位教授轮流分别提问,每人半小时左右。问题五花八门,无章可循。有的要求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解释,有的要求评论史学流派,有的则要求说明非常具体的历史细节。我在口试时,主考殖民地时期史的Alden Vaughan教授要我列举至少两名在第一代和第二代清教徒之间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思想人物的名字,并比较他们的神学观。Eric Foner教授刚刚出版了《重建》(Reconstruction: America’s Unfinished Revolution, 1863-1877)一书,却要我评价重建宪政的得失。教授们基本上是抽问,并不断转换话题,表面上让人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实际上只要临阵不乱,沉着应答,一般都不会有问题。遇到的确不知道的问题,就说“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弄巧成拙。考试结束后,学生被“请出”考场,教授们闭门讨论20分钟,然后宣布结果。通过考试者被授予M.Phil. 学位(哲学硕士),成为“博士学位候选人”(Ph.D. candidate),俗称“ABD” (all but dissertation),即距获得博士学位“万事俱备,只欠论文”了。失败者可有一次重考的机会,如再失败,则以获得M. A.学位(文学硕士)终止在哥大历史系的学习。

采用笔试的学校,也是事先规定几个领域,由教授给出几个题目进行准备。围绕这几个题目,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考试通常是几个领域集中在一个星期或更短的时间内进行,学生就教授给出的题目现场写作。写作完成后,不同领域的教授分别评卷,然后综合分数。有的学校还将一部分题目用作口试,有的则是在笔试的基础上,进行口试,让学生继续阐述某些在笔试中未有机会讲清楚的问题。无论那种方式,考前如临大敌,草木皆兵,考后如释重负,宁静致远,则像是大家共有的感觉。

四、论文的写作

资格考试是对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一种抽查考试,两个小时显然不可能问遍所有的文题,但这个长达一年的准备过程很重要,它迫使人去读书,写读书笔记,扩大知识面,实际上为写论文作了铺垫。进入写论文阶段后,学生便开始进行独立的史学研究和写作,导师所起的更多的是一个指导、咨询、检查和把关的作用。写论文过程中的基本工作——从题目的构思、现有成果的检索,材料的收集、观点的提出、一直到最后的写作,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硕士论文一般100-150页,研究题目比较细小,需要使用原始材料,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博士论文的要求则比较严格,长度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应该在250页以上(我自己的论文最终写了538页)。长度并不是最要紧的,关键是题目一定要有重要的史学意义,思路和观点要有新意,方法和材料也要有所突破,最重要的是论文必须有原创性,要能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或修正现有研究的错误。

写论文也有几个阶段,先是提出论文题目报告,然后是收集材料和写作,最后是修改与答辩。论文题目报告必须阐述题目,列举和评论现存的同类研究的不足,还要说明论文的构思、研究方法、章节安排、材料来源等。报告提出后,还要进行一次答辩,经选题委员会(由本专业内的教授组成)同意后,才可向系里和美国历史学会的“博士论文题目摘要”(Dissertation Abstracts)注册,正式开始研究。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很费神,对史学研究生尤其如此。光是评读现存研究一项就要占去至少半年时间,因为你不能重复别人已经作过的研究,如果有相关的研究存在,你必须老老实实地去读并加以讨论,而不能视若不见,置若罔闻。审题的教授都是专家,决不会允许这种有意无意的“疏漏”。

论文选题是否得当与能否顺利完成论文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选题要考虑这样的因素:重要性(即考虑所选的题目是否能对本领域有独到的学术贡献,是否值得花几年的时间来做)、可行性(即在现有的时间、经费、资料资源和个人能力限制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论文)、出版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这项研究最终可以达到出版的水平)。

除论文题目之外,学生在写论文阶段要做的第二个关键性决定是选择论文导师。能得到名师的指导自然好,但关键是专业要对口和导师要有责任心。如果一篇冷战史的博士论文由一个教殖民地史的教授来指导,其论文水平要大打折扣。这种事情也不太可能发生。在美国史学界,论文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长久的特殊关系。学生不仅在选题和写作论文时需要导师的指导,在争取研究基金、谋职、出版以及得到教职后晋升等方面也需要导师的长期支持。所以,对于学生和导师来说,这种关系的建立是一种非常慎重的选择和决定,必须带有强烈的信誉感和责任感。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研究事业往往成为导师学术生涯的一部分。如果仔细阅读美国历史学家的第一本专著(多以博士论文为基础),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特殊关系的重要和深厚。

我的感觉是,美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与英国和国内采用的导师制是有区别的。据我的观察,英式和国内的导师制强调“一对一” 的指导方式,教授通过手把手的“传帮带”,按自己的水平和学术标准,对每个由自己精选的学生进行精雕细刻,而学生也有大量的机会和时间聆听导师的教诲,按教授的期望和建议来写作论文。美国的导师制有些“批量生产” 的味道,一个教授同时指导同一级和同一班的数名研究生是经常的现象,学生与导师的见面都是提前预约,而非随心所欲,想谈多久就谈多久。因为导师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有限,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事事指望老师的帮助既不可能,也不现实。著名大学将博士研究生的录取门槛设定得很高不是没有原因的。在这种体制下,同学之间反而有可能形成一个非正式学者同盟,既相互竞争(同一专业的人尤其如此) ,又相互提携。我离开丹佛到纽约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当初介绍我到美国留学的Robert D. Richardson Jr. 教授送我几句格言式的话,其中一句是:“Make friends among your peers because they are going tobe your colleagues for the rest of your career.” (在你的同学中结交朋友,因为他们将是伴随你学术生涯的同事) 。我后来的感觉正是如此。

研究和写作过程中的最大挑战有两项,一是资料的收集,二是研究经费的筹集。美国各校的图书馆专业服务的水平很高,主要大学的图书馆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料储存地,馆际互借也会找到本校没有的书籍,但这些仍然无法取代必要的档案研究。美国史的研究如此,非美国史领域的研究更是如此。所以,落实和寻找资料非常重要。研究课的训练在这种时候会派上用场。

研究资金的筹集则更具有挑战性。一般来说,有三种获取研究基金的途径:一是争取本系和本校的论文研究基金,在这方面,资源充足的学校显然有优势;二是向校外的基金会、史学界专业组织或著名的图书馆等申请。这两种情况都是纯基金,即除了将钱用于论文研究,不含其他义务。第三种方式是从本系获得做助教、助研或开课的机会,一边上课,一边进行自己的研究。还有的人可能连在本校教书的机会也没有,则只能去找其他的工作。在后两种情况下写论文,时间上会很紧张,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和有效地利用时间,非常辛苦。许多人迟迟不能完成论文乃至最终放弃,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八小时工作之后所剩下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以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方式进行资料研究。我的一位同学用了12年的时间才拿到博士学位。写论文时,他在一家社区大学兼职,繁重的教学占去了所有的时间,写作与研究一拖再拖。这种情形在哥大已经开始得到改正,一方面校方尽量为学生提供研究基金,一方面也规定博士学位的学习时间一般不得超过7年。

论文初稿写出后,分章交给导师阅读评审。导师的审读因人而异,严格的导师看得很仔细,主要从史料、观点、结构等方面提出意见。这个时期的写作专业性比较强,也非常规范,如果学生交上来的初稿有拼写错误、引用不规范等问题,导师是会非常吃惊的,甚至怀疑你是怎么通过研究课的。导师读完初稿后,提出修改建议。导师看过修改稿并同意答辩后,论文初稿才可分发给答辩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在哥大历史系,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3名(包括导师在内)来自本系,其余2人来自外系,如果来自外校,需经系里同意。我的论文讨论重建时期的黑人选举权问题,答辩委员会除历史系的3名教授外,还必须分别从法学院和政治学系请两位专家。论文初稿提前一个月送交到各位教授手中,给他们充裕的时间阅读。答辩时,在答辩人扼要综述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成果之后,委员会的每位教授每人有半个小时的提问时间,导师不提问,只作简单介绍。教授的提问基本上集中在论文的方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论文观点的说服力等方面。有的时候,答辩人也会被要求对论文的某些观点、章节和历史细节的处理作出说明。在有的情况下,委员会也会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点提出强烈的质疑,此刻,答辩人必须坚定地“defend”( 捍卫) 自己的研究 (即为自己的研究辩护) ,导师在这个时候,也会助一臂之力,帮助学生解围。如果一篇论文是基于扎实的研究之上,具有独创性,是学生多年研究的结果,答辩人一般都会胸有成竹,参加答辩的教授也会立即意识到这一点。教授虽然都是专家,但他们本人对答辩论文的题目不一定做过如此精细和专门的研究,所以,对他们来说,答辩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博士论文不仅代表了博士生专业训练的最高水平,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各个具体的史学领域发展的最新水平和趋势 (因为博士论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成果,而不是对前人和他人研究的一种机械式的总结或重复),答辩委员会的任务之一是确认这个本领域“最新” 研究成果不仅的确是“最新的” ,而且其产生的过程也是严格而忠实地遵循了本领域通行的学术规范的 (无论本领域内其他人是否接受论文的观点,但他们至少要认可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是合格的) 。对博士学位候选人来说,答辩基本上是一种与同行之间的愉快的专业交流,完全没有考资格考试时的紧张,但这并不意味着答辩只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答辩结束后,学生仍然要离开考场,在外面等待教授们的商议,然后被当面告知是否通过。如通过,委员会的教授会以“某某博士”相称,以示祝贺。如答辩失败,答辩人则需根据委员会的意见修改论文,再次答辩。答辩成功的论文将列入全国博士论文资料库,并由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每年一度出版的“美国和加拿大历史系和历史学组织指南”(Directory of History Departments and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公诸于众。

五、观察与感受

总结而言,我对美国大学史学研究生培养过程和方式有如下一些观察和感受。遗憾的是,近年来我虽然年年回国教学,与史学同行和研究生(尤其是美国史专业的)有频繁的接触,但对国内史学研究生培养的细节仍然知之甚少,在此无法做一个客观和准确的比较。

我的第一个感受是美国大学史学研究生培养过程虽然比较长,但训练很扎实。无论是读博士还是硕士,都必须选够相当数量的基本课程,否则不能参加资格考试或得到学位。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很注意广度和深度的平衡。就我所知,美国史专业的博士生毕业后,教专题史、通史都不是太大的问题。相对中国的史学博士训练过程,美国的博士学位时间太长,美国博士生刚刚完成课程训练时,同时开始的中国史学博士生已经拿到了学位。

其次,美国大学很注重史学史的训练(也许在美国史领域尤其如此)。从知识课、研究课到阅读课,无一不包含史学史的内容。论文写作的一个起码内容也是评价和分析史学史。这个训练过程非常突出。学生不仅要读史学著作,而且还要了解著作的写作动机、写作背景、方法和观点的流派归属、与其他同类研究的关系等。这种情形与美国史学繁荣、流派多,偏重解释等不无关系,但过分地强调史学史的训练往往带来对史学研究的生硬划线,阻碍人们利用积极的态度,观察不同史学流派的共同之处。

第三,美国史学研究生的训练注意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培养。除前面提到的史学史训练之外,专业素质还包括进行学术讨论的能力和技巧,按学术规范进行研究和写作的能力,对专业学术规范的维护和遵守等。在前不久国内学术界对学术规范的讨论中,美国史学界使用的《芝加哥手册》(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被频频提及。《芝加哥手册》(或它的简写本 Kate L. Turabian, A Manual for Writers
of Term Paper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是美国大学史学研究生写作时人人必备的案头工具书之一。它其实是一本学术规范手册,本科生写作业、研究生写论文、教授写专著,都是以此为准。这种学术规范的训练从本科生开始(史学专业的本科生都必须选史学材料与方法的课),在研究生阶段又再度强化,一直到博士论文的写作,久而久之,就形成为一种习惯了。

与之相关的是,美国研究生专业课的写作练习非常多,而且很密集,写作训练也是对学术规范使用的强化。教授在评判作业时,也将对学术规范的遵守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分内容。我觉得,美国大学对学术规范的强调,对学术剽窃的严厉惩罚,与这个国家长期以来的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有密切的关系。即便如此,美国学术界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完全杜绝剽窃(实际上,随着网络的发展,本科生的剽窃更加猖狂),但是在读研究生时,教授最忌讳的就是出现剽窃。肆无忌惮的剽窃一旦被发现,学生将无法得到学位,也很难谋得大学的教职,他在教授和同学面前的所有信誉都将丧失殆尽。

第四,美国研究生训练注重强调以讨论为主,整个学术气氛相对开放,因为教授来自不同的大学和具有不同的背景,在意识形态、研究方式、史学解释、为师风格上给学生一种多元化的感觉,对开拓思路非常有用。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像国内那样亲密和亲近,但它是一种很专业的关系,较少个人因素的纠缠,表面上公事公办,但在讨论问题时,往往能够做到平等对话。毫无疑问,美国教授之间也有政治斗争,学生也有可能成为教授政治的牺牲品,但绝大多数教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我感到,教授的专业素质对美国史学研究生的培养有很关键的作用。教授的工作质量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研究来体现,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通过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来体现。专业素质也包含了“敬业精神”,如果是2小时的课,决不能只上90分钟;让学生准时交作业,教授必须准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评改作业;如果因事缺了课,必须抽时间补上;如果自己的研究使用了学生(论文和作业)的研究成果,一定要公开如实地予以承认;如果自己的研究需要学生的帮助,一定事先做好补偿学生劳动的安排。专业素质的养成一方面是长期的训练和实践的结果,另一方面与美国大学的管理体制有关系 (这个问题需专文讨论,在此不展开)。我在北大教课时曾经说过,一所具有持久影响力的美国大学都有两条生命线:一是教授的质量,二是教学的质量。我觉得这个说法同样适合于描述美国最好的史学研究生项目。

第五,美国研究生教育注重对新研究成果的跟踪。这个工作一方面通过教授的讲课来进行,一方面通过博士论文来体现。前沿研究转化为研究生教材几乎不存在时间差,转化为大学教材要慢一些,需要几年的时间。但与此同时,过快的跟踪也有赶时髦之弊病,而且有的时候会给学生(尤其是博士生) 的写作造成不适当的压力,迫使学生去不切实际地“创新”,忽略了对基本知识的重视。此外,新成果的层出不穷,又导致了新出版的专业著作的平均阅读和使用寿命越来越短,随着电子资源的发展和图书馆的经费转向,博士论文的出版难度也越来越大,许多优秀的博士论文无法得以出版,新的研究成果的影响因为难以转化为教材而十分有限。

第六,与欧洲史学不同的是,美国史学研究生培养中理论训练相对薄弱,这与美国本土史学理论的薄弱有一定关系。近年来,虽然在方法上出现了大量的借鉴,但具有国际影响的美国史学理论还是很少见的。这种重实例、轻理论的研究模式对教授的教学也有影响。20世纪40年代杨生茂先生曾在美国留学,学美国史,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曾提到美国大学课堂教学的弱点,包括内容支离破碎、强调实用、理论性不强等,这些弱点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存在。

最后一点,在美国读史学研究生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一个人要面对各种压力,要面临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压力,要参与对有限资源的竞争,要接受清贫,要接受寂寞与孤独。要坚持下去,需要一种执着、坚强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磨炼意志和增强能力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全方位的磨炼。实实在在地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大都会对经历的本身抱有一种比对经历的结果——博士学位——更多的敬畏和欣赏。

合肥口碑比较好的美国留学中介
美国高中名校申请先过考试关!
  • 成绩要求 TOP 30名校

    TOEFL成绩要求:105分+
    TOEFL Junior成绩要求:850分+
    SSAT成绩要求:2200分+

    点击咨询
  • 美国留学 TOP 50名校

    TOEFL成绩要求:90分+
    TOEFL Junior成绩要求:800分+
    SSAT成绩要求:2000分+

    点击咨询
  • 朗阁 TOP 100名校

    TOEFL成绩要求:80分+
    TOEFL Junior成绩要求:750分+
    SSAT成绩要求:1800分+

    点击咨询

合肥口碑比较好的美国留学中介
朗阁留学助你冲击世界名校
  • 菲利普斯安多佛
    菲利普斯安多佛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学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学

    Phillips Exeter Academy

  • 格罗顿学校
    格罗顿学校

    Groton School

  • 劳伦斯威尔高中
    劳伦斯威尔高中

    The Lawrenceville School

  • 圣保罗中学
    圣保罗中学

    St. Paul's School

  • 迪尔菲尔德学院
    迪尔菲尔德学院

    Deerfield Academy

  • 米德尔塞克斯中学
    米德尔塞克斯中学

    Middlesex School

  • 米尔顿高中
    米尔顿高中

    Milton Academy


朗阁教育专注于中小学美国留学

合肥口碑比较好的美国留学中介,上海朗阁培训中心,朗阁教育集团旗下英语教育旗舰品牌,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雅思、新托福培训基地之一,总部位于上海,在上海、北京、南京、无锡 、苏州、常州、镇江、青岛、济南、杭州、宁波、厦门、福州、广州、成都、重庆、武汉、海口、长沙、兰州、桂林、南昌、大连、扬州、南宁和石家庄等31个城市拥有校区,形成完善的全国教学服务网。全国多家分校直营。合肥口碑比较好的美国留学中介.
合肥口碑比较好的美国留学中介

留学阶段

申请材料

申请日程

读硕士

我是本科生

1.TOEFLIELTS成绩,GREGMAT(商科可选);
2.GPA,即本科平均成绩
3.个人陈述(范文)和两至三份教授推荐信
4.学位证/毕业证或者在读证明
5.资金证明;

6月前:准备出国考试(TOEFLIELTSGREGMAT)
7-8月:参加实践活动.准备论文等
9-10月:选择合适学校,制定申请方案
10-12月:网申,快递申请材料
1-2月:研究生院申请截止
3-4月:等待offer
5-7月:签证办理,准备出国

我是研究生

1.本科成绩单和研究生成绩单
2.在读证明,毕业证明
3.语言成绩GRE或者GMAT(商科生可选)/LSAT(法学的JD可选,LLM只要考托福或雅思)
4.个人陈述(范文)和两至三份教授推荐信

5.研究计划和作品集等
6.资金证明

读本科

1.TOEFL/IELTSSAT成绩
2.高中学习成绩(GPA) (转学生需要提供大学成绩)
3.3封推荐信
4.个人陈述(范文)和Essay
5.其他证明材料
6.学校提供的申请表格

7.资金证明

7-8月:资金准备
8-10月:提供TOEFL/IELTSSAT成绩
9-10月:选择大学和专业,递交申请材料
12-4月:美国大学发出录取通知书
4-6月:办理美国留学签证,准备出国

读高中

1.初中和高中成绩单
2.申请表格
3.申请文书
4.英语成绩(TOEFL Junior)
5.3封推荐信(一般英语,数学,班主任)
6.家庭存款证明

7.个人陈述(范文)

2-6月:查询学校
7-9月:准备SSATTOEFL/IELTS/TOEFL Junior,确定学校
9-11月:向学校索取申请表,预约学校面试
12-2月:填写并寄出申请表
3月:拿到录取通知书
4-8月:签证办理,准备出国

合肥口碑比较好的美国留学中介

- -

 

  • 环球教育英语培训学校

    环球教育

    环球学校专注于出国考试培训及配套服务,凭借优秀的师资、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口碑闻名业界,帮助数万学子实现“来环球,去全球”的留学梦想。

    了解更多
  • 新通出国英语培训机构

    新通

    新通学校致力于“雅思/新托福、外教口语、出国英语、企业培训等,完整的国外教学模式、全英环境等诸多优势于一体。

    了解更多
  • 新航道留学英语

    新航道教育

     每个学员均配有专属班主任,学员在用户中心通过查看专属班主任的手机号、微信号随时提交疑问。专属班主任根据学习后台监测的学习测评报告,针对性指导复习规划;

    了解更多
  • 朗阁英语

    新东方

    新东方出国留学英语培训机构,是中国地区雅思培训,托福培训,出国留学培训第一品牌,也是河南唯一突破双9分的专业雅思托福培训学校

    了解更多
合肥口碑比较好的美国留学中介

一位平凡女生美国留学申请的奋斗历程_出国留学海外视角

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孩子,或是抱着看传记、看故事的好奇心来听听别人的人生经历,或是希望能够寻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为自己的出国留学路做好准备。不管属于哪一种,这篇出自一位平凡女生之手的文章,讲述了她四年美国留学申请的奋斗历程,一定能让你有所收获,希望准备申请留学的孩子们能从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平凡女生四年美国留学申请全记录:背景搭建,留学文书写作,教授套磁,心路历程。

写在前面的话

“困难像堵墙,许多人撞上了就回头了,而我,撞了也不回头,我要跨过去!”这是四年来,我一直对自己说的一句话。

在机票的事宜定下来后,申请各项事宜已经进入尾声。2个月后即将去“攻陷”美利坚的我,决定在这个充满离别情绪的毕业季,给有着“留学梦”的师弟师妹们分享一下我这个“搞事棍”的经验。希望帮助迷茫中的你找到方向,同时,也给已经在路上的你打些鸡血。

本文虽然写的是出国留学申请经验,然而我认为文中所表现的思维模式及奋斗精神却适用于所有正在拼搏的我们!

话不多说,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主要背景及申请结果:

211院校 环境科学专业 本科

GRE:1290(V:490, Q:800)+3.0;iBT:100(Reading 29,Listening 27, Speaking 19, Writing 25)

General GPA:3.7/5.0 Major GPA:3.8/5.0

科研经验:院级研究性项目1个(大一)

省级研究性项目1个(大二)

国家级研究性项目1个(大三)

获奖经历: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竞赛一等奖

科技论文竞赛一等奖

问答知识竞赛一等奖

实习经验:英国交流学习

香港某科技公司实习

推荐人:院长

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副院长)

香港实习公司老板

最终申请结果: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工学院能源化工系 硕士(实验室助理)

综合来说,我是一个跨专业(理科转工科)申请者。对于一个女生来说,确实还是蛮辛苦。当时我的朋友们听到我的决定,都表示不理解。现在自己回想,也在怀疑当时脑门是不是被门板夹了!不过,即便时间倒流,我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

我把美国留学申请结果分为了5个等级(满意度依次下降):

1全额奖学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全额奖学金+做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的事情

3没奖学金(或半奖学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4没奖学金(或者半奖学金)+做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做的事情

5悲剧地走不了的...

我既幸运又有少许遗憾地属于第3类…但是,正如Jobs说过,”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them looking backwards.” 也许,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便有小小的遗憾也算一种“残缺美”吧!

OK,接下来,我将向大家述说我的申请之路了。

首先,先问一句,大家认为成功的申请有什么要素呢?

爆高的2G + 1T?丰富多彩的科研经历?校级、省级甚至于国家级的奖项?

对于这些回答,我认为既是对的,也是错的。我认为成功申请的关键不在于你有多光鲜亮丽的材料,更重要的是你如何整合、包装你的基本素材。“单纯地拼凑”与“有的放矢地整合”出来的结果一定会有天壤之别的。我一直认为出国留学申请就是一场marketing,只不过卖的产品是你自己本人!

下面,我将从四个时期分别阐述一下这场营销活动。每一部分我将会先叙述我自己真实的经历(既有值得借鉴的、也有可以批判的),然后,再根据平时收集的一些师弟师妹们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二)生长期:Enrich yourself

适用人群:已经确定出国留学的大二&大三学生。

OK,很高兴地告诉你们,恭喜你们成为“留学大军”中的一员。恭喜你们选择了这条我个人认为是众多选择中,战线最长,对脑力、体力、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路。这个时期历时很长,所以接下来的篇幅也很长!但是,我告诉你,看完了,绝对值!

首先,先跟大家分享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要左顾右盼,身边的同学谁和谁搞暧昧啊,哪个哪个做了学生会主席啊,哪个哪个参加了一个校级甚至省级比赛啊…这些都与你无关!你想啊,你去留心别人的生活,能给你的考试加分吗?所以说,人最难的不是作决定,而是坚定地看着你的决定!“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阶段,属于个人软、硬件素材组建时期。我给自己制定了如下发展大纲:大二,保持GPA不跌的情况下,攻下GRE;大三,提高GPA,搞定iBT,并且投身入实验室进行科研!

我不想过多地谈及GRE& iBT的备考技巧,因为比我英语厉害的人多了去了。然而,我想说几句备考过程中的解压方法:第一,厕所呕吐法,我曾经试过一次强迫自己连续背了4个小时的单词,结果背完一抬头,就有种胸闷的感觉,跑到厕所,扣喉,吐了,爽了,去饭堂吃个饭,回图书馆继续背;第二,嚎啕大哭法,我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状态特别差,看了就忘,忘了又要看,越看越烦,觉得自己怎么TMD那么笨,这个时候我对自己说的就是,“女孩,哭吧,哭吧,不是罪!”哭了,擦干眼泪,继续背!第三,泼妇骂街法,越临近考试,我当时的心里压力就越大,我试过跑到操场大喊:“你妹的‘God Read English(GRE)’,姐要是以后去到美利坚,第一件事就是一把火烧了你妹的(此后省略100字)…”现在想想,自己当时真的很傻,不过谁没年轻嘛,做些“出格”的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我的G&T成绩不是特别高,那是因为我英语底子极差所导致(四级考了2次:490+ & 560+;六级考了2次:都是490+而已),但是作为一个低起点者来说,我还是超越了自己。个人总结了许多“6D私密备考经验”,如果有需要,可以私下联系我,totally for free^_^

接下来,我要着重分享的个经验:进入实验室

先说投身科研吧!在大一玩闹的时候,我跟班主任关系好,一次跟他聊天过程中,我了解到我们院有个教授是有个人的实验室的,当时我就瞄上了这个老师。后来,这个老师也就是我的恩师,一个我要感谢一辈子的人——John。

大二下学期(2010.6)我考完了GRE,碰巧John给我们做讲座!我抓紧这个机会,围着他,有的没的问了一堆问题!John是一个talkative的人。我们聊了很久,其他学生都走光了!这个时候,我抓紧机会:“老师,不知道我有没有这个荣幸能够进入你的team,跟你在实践中学习呢?”就这样,一个星期后,我成为了第一个没有上过John一堂课的学生,开始了我的科研之路。

结合我自己的兴趣,我选择了从事环保仪器研发的研究课题,并在John的引荐下与一个香港科技公司合作,在对方boss——Pierre的亲自指导下开展研究。后来,碰上了学校组织“挑战杯”科技竞赛,我们也报名参加了。在比赛进程的敦促下,我们加紧了研发过程。我试过连续几个晚上通宵,呆在实验室做实验、修改报告。最搞笑的一次,我早晨6点钟睡下,8点钟的闹钟没叫醒我,结果一睁眼,发现一大堆师弟师妹在外面准备上实验课,我睡眼惺忪,头发蓬乱地就在大家面前飘过,囧!

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我从事着枯燥重复性的实验,这让生性活泼的我产生过无数次恶心想死的念头,我也千万次地问我自己,真的要搞研究吗?这期间,我也出现了浮躁的心态,被John狠狠地骂过几次。最严重的一次,John一拍桌子,对我吼了一句:“你到底知唔知你自己在做紧乜!!(白话原文)”John的当头棒喝让我突然惊醒,我马上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并作出计划调整。最后,在John和Pierre的指导下,以及师兄师姐的帮助下,很幸运,我们的项目过关斩将,进入了国家级比赛。还记得,在国赛现场,被复检的时候(注:优秀作品是要被二次审阅的。),我还跑到我们学校另外一支队伍的摊位去看“热闹”。在整个比赛中,我的心态都很好——在紧张答辩的过程中,我还不忘跟评委老师们讲讲笑话。我想,这与John平时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做科研,你就要洗湿头,沉落去搞!对于D外在噶label,平淡D去体就得!(白话原文)”我想,也许就是平静的心态,让我们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在给John报喜的时候,他只是轻轻地应了一句:“嗯!”

总而言之,我要感谢John,他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位益友。在2年的实验室工作中,我不仅学到了做科研的基本方法,逐渐地培养起自己科研素质,更重要地是在John的感染下,我重新认识了我自己,并接受我自己,学会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这体现在我后面的申请材料(Personal Statement)当中就是,不仅展现了我的科研技能,还展现了我的科研素养。所以说,我们在从事科研项目的时候,在结合自己兴趣的前提下,老师也是很重要的选择!

一些问题及回答:

a 科研可以出哪些成果?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出Paper,哪怕你发表《吐鲁番学报》。老实说,国内的这些神马奖啊的,老外还真看不懂!如果你还搞个校级的奖,那就更加meaningless。不过,本科生发paper。

b 如何选择研究方向?

像我们学习环境专业的孩子们,研究分支很多,水、大气、生物以及土壤等。首先,我建议你还是先上上那些老师的课,问问师兄师姐各个方向一般在研究些什么;其次,我强烈建议你去看看国外那些老师的个人主页去看看,他们在做什么。For example,我个人是做Aerosol的,所以,我会在google里面输入“Aerosol Harvard”,这样一来,Harvard里面所有做aerosol的老师就都被我搜出来啦!当然,你还可以通过同义词替换一下关键词。For example,你可以输入“particle Harvard”,这样,一些漏网之鱼估计也被你“人肉”到了。

(三)成熟期:Decorate yourself

适合人群:大三下 & 大四上进入申请期的孩子们。

进入了申请期(9月至次年3月),这是一个冲刺的阶段,基本上所有的申请材料的素材都确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一个组装的过程了。我更加形象地把这个阶段形容成一个编故事的故事。成功的关键在于,谁的故事说得更动听!

这里我将从材料准备以及选校两方面进行分享。

首先是材料准备。因为我本人是一个转专业的学生(理科转工科),本科理科学习更多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一些工科技能方面的知识还是比较缺乏的。所以,我的材料所要传递出来的一个关键信息就是:我是一个qualified的工科学生。

先说CV:原则1——针对性,在我的CV中,我注意筛选了我的科研经历,把大一大二的一些比较“傻B”的经验省略,留下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什么是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对于我来说,一些工程类的研究项目就远比一些纯science的项目有价值;原则2——重点突出,在对于获奖经历的罗列中,我并没有一股脑门地把所有获奖经历全部陈述出来,而是选择了最突出的几个写,如国家级、省级奖项。那些啥子你大一大二获得过一个歌唱比赛几等奖就没必要写啦,写你最shinning的奖项,级别从高到低写,大约4-5个足以,除非你的国际级、国家级大奖多到数不过来;原则3——权威性,对于国外的教授来说,他们知道中国“水货”很多,所以,他们对许多“中国权威”是保持怀疑态度,因而,我们要在我们的经历中加入一些“洋”货。我很幸运地拥有一段英国交流学习经历以及香港实习经验,这些都是加分点;原则四——分类明确,CV当中的分类十分关键,这反映的不仅仅是排版美观,更重要的是你的归纳以及总结能力。我一开始把自己去英国的留学经历放在了education background里面,最后被John骂了一顿,因为我根本没有拿过这个学校的文凭,怎么能把其归类到education background里面呢?!最后,我们决定把其放到field trip training里面。不要以为你堆砌一堆材料,老外明白内容就好,你分类不好,把他看糊涂了,印象分就飞啦~原则五——注重细节,特别是那些想冲刺Harvard,Yale的同学们啊!!这点我必须提醒你们,一点要花时间检查格式,每一个标点符号后面是否有空格。不要以为老外不看,你在跟众多优秀的竞争者比赛,当大家情况都很近的时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这可以从侧面反应你做事的严谨程度!以上关于CV的一些经验。

再说PS:这个东西比较主观,但是也是最好展示你个人特征的材料。这份东西只有一个原则——可信性,意思是,你要能够自圆其说,你所有的point都必须有论据的支持!因为我是理转工,那么一开始我就要告诉别人我为什么有这个想法。我就告诉别人说,因为在基础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基础研究是需要技术发展作为支持的,同时我个人也喜欢动手操作类型的研究。接下来,你就要告诉别人你为之做了哪些努力。我就告诉他们,作为一个理科生,我首先保持了自己本专业的GPA,然后我有意识地去选修课程,如公选课,旁听等。再接着,你要告诉别人你努力后的成效,即你把这些东西学到家了没有。于是,我再告诉别人,我把学到的东西都用在实践项目中,做了一个project,并且这个project还获奖了。这就是整个PS的思路,当然,你可以稍微在里面加点小故事,比如说你在实践项目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你把它们克服了,展示一下你的科学素养。这么一来,我的PS便变成了一篇生动、合理的理转工女生奋斗史。总而言之,你写PS之前要想清楚,你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围绕着这个目的用一些比较人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接下来说说RL:找推荐人原则——彼此了解,多样化。我是John和Pierre co-supervise的,他们一位是学校内导师,指导我研究方向,一位是实习导师,指导我在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所以他们两人之间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另外,我选择了我们院的院长,因为他曾经是我的任课老师,可以证明我课业学习能力,同时,他作为院长,可以证明我个人综合能力(社团、个人品质等)。所以,3位的推荐信组合起来便从一个客观同时全面的角度展示了我的能力。另外,我也很幸运,这3位推荐人都是十分负责任的,都是亲自执笔为我写的推荐信。还记得李院长与我在凌晨1点往来20余封邮件讨论推荐信中的细节。在此,深深地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关心。

最后谈谈一些其他的材料:成绩单、在读证明,这些去学校的教务处开就OK,“一条龙”服务啊!有些同学可能想开GPA排名证明,这个是去学院的教务处找教务员,记住哦,是学院,不是学校教务处!!资产证明,看学校要求,有些学校没明确要求就不要弄,要弄的话,去银行开就OK,告诉他留学的资产证明,就会有“一条龙”囖。这里多嘴,提醒大家一句,在开资产证明的时候,一定记住让银行把存款人名字的拼音打出来!!我在建行开存款证明的时候,那些人居然没有把我妈妈的名字的拼音打出来,结果学校就告诉我“your bank statement did not include an Englishname on it that would enable us to match it with your sponsor”,顶!最后,在寄送材料的时候,看清楚学校给出的list,因为很多学校在录取前不要求寄送成绩单原件,帮助我们省银子啊!另外,告诫大家,寄送材料不要选中国邮政EMS,又贵又慢!!!

接下来,谈谈选校的问题了。在选校过程中,我的咨询师Cherry并没像外界传言所说的咨询师一样,限制我选校的范围。所以,我选择的学校都是类似于Harvard,Columbia,WUSTL,CMU,UC-Berkeley等,没有拉开学校层次,这可能也是我申请过程中的失误之一。当时,我是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觉得自己在实力不错的情况下,应该冲刺一些一流学校。但是,也许是因为包括John和我都是信心太足的情况下,在进入申请季的时候,我忽略了选校前与老师的沟通,对于一流的学校我都是选择“强申”,即与对方学校教授没有任何联系便先申请,申请后再联系老师。“强申”导致的结果就是,有几个教授会告诉我:“Ur extremely excellent, however, I am not going to take studentsthis year…blablabla…””I am going to have my sabbatical these year.””…I don’thave fund at this time…”所以,正确的选校过程应该是:列出你想去的学校,然后马上发E-mail问教授,在得到positive的回复再去申请。选校的过程应该注意把学校的层次拉开,一般前十2所,前三十2-3所,前五十2-3所…依次类推;发邮件给教授的时候,不要幻想每个教授都会鸟你,一般发10封,有5封回你,你就求神拜佛了,有2-3封是positive的回复,你就祖上积德了,如果有1-2封还是十分积极的回复,那么,兄弟,去买**吧!!有了这些回复,我们大概就可以把学校narrow到8-10所左右,接下来,提交材料,交钱吧!这里,我还想特别提几句写E-MAIL的技巧。有些人认为教授会很忙,邮件要短!我个人认为,邮件应该言简意赅,但不应该刻意追求短,而什么东西都没说。你要全面地阐述你写E-MAIL的目的:介绍你自己,表面你的求学意向,对该教授的兴趣等,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你要让对方教授感受到你是真诚地想跟他读书的!

综合来说,这个时期是申请的关键时期,需要你静下心来好好构思,好好经营。我个人感觉自己在这个时期做得最不足,因为那个时候对于自己信心太足;另外,由于自己的责任心太强,把过多精力投入到实验室工作中,忽略了对申请工作的分析。所以,如果可能,我建议师弟师妹们进入这个时期,一定要先放下一些手头上的工作,认真地分析潜在学校、老师的信息,做出“性价比”&“针对性”最高的决策!

一些问题及回答:

a 如果没有获奖经历、没有Paper怎么办?

我认为,有没有获奖经历并不重要。因为,外国人知道你们中国所谓的“奖”都有水分。另外,你的Paper和奖项就是为了告诉别人你能做什么。所以,与其华丽丽地展示一堆奖项,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告诉别人你在参与的项目中,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未来你还打算做什么。这样一来,你展现的就是一份踏踏实实的“实力档案”。Always keep in mind: abil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so-calledlabel.

b GPA不高怎么办?

GPA不高有3种情况:第一,全班整体GPA都不高,这个时候你可以show一下你的Ranking,如果你的ranking很高的话;第二,如果你的GPA确实不高,但是它逐年呈增长状 的话,那么你也可以在你的PS或者CV里面体现一下,告诉别人你是有potential的;第三,如果你都不符合前面2种情况,那么,就啥都不要提了,把其他方面搞好吧!总而言之,GPA还是蛮重要的,特别是冲刺一些常青藤名校,4.0+/5.0还是需要的!

(四)结果期:Sell yourself

适合人群:已经提交申请、陆续等待结果来临的孩子们。

在已经提交申请到结果出来这段时期,许多人觉得无所事事。其实,即便deadline过了,许多学校的审材料过程还没开始。这个时候,稍微给点力,很有可能奇迹就会发生:rej变ad,ad变offer…那么,具体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接下来我将分享我的2段与教授们交流的经历。

第一段,跟wustl的Prof.Chen:在申请提交了之后,我当时是马上礼貌地告诉老师,我已经及时提交了资料,感谢您的关心,顺便问问老师,能否推荐一些paper或者书籍让我更好地准备接下来的学业。当时,老师十分nice,告诉我,现在我应该珍惜剩下的时间,多点陪陪家人,多点跟同学相处。(老师真好人啊啊啊啊!!)但是,什么都挡不住我“一心向学”的心,我在老师如此nice的情况下,赶紧抓住机会,提出跟老师聊电话的要求。我还记得第一次跟老师聊天的时候,貌似是小年夜那晚,舍友们都回家了,我在宿舍等到10点半,跟老师用skype聊了1个半小时。从申请准备,到各自的研究方向,甚至于生活的爱好等。完全不用紧张,就像平常跟大人聊天一样,只要是不触及原则性的东西,什么都可以聊。老师也是人,谁没个兴趣爱好的?你想呀,你去到异国,如果读PHD的话,现在跟你聊天的人,很可能你要跟他相处5年之久,聊聊生活更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第二段,跟HKUST的Prof.Chan:遇到Prof.Chan真是一个十分偶然的事情,那是我参加了一个我本来没打算去的workshop。发现Prof.Chan也在嘉宾中,很早之前我对他就有所了解了,于是,趁着会议的break,我赶紧让John把我介绍给他。John以2秒钟的时间把我介绍了出去(唉…了解John的人,大家都懂的/(ㄒoㄒ)/~~),我便囧囧地“认识”了Prof.Chan。由于是面对面,而且在如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介绍下,我只会说一句话:“老师,我很仰慕你…(囧,我是抽了哪门子的筋?!)”最后,Prof.Chan只好敷衍我说,晚上发邮件给我吧,就跟其他人聊天去了。我勒个去啊!我怎么能够容忍自己如此地憋屈,接下来的讲座,我一个字也没听进去,一个脑门在想怎样才能让Prof.Chan注意到我。于是,在下一个break的时候,我再次找Prof.Chan聊天,这次“有备而来”的我,很好地展示了我自己,从我个人的研究经历到他的研究,我都分别一一提及。这次,Chan注意到我了。晚上,我乘胜追击,发了邮件给他附上我的CV。第二天早上7点,我收到了Chan的E-mail,他要求跟我fact-to-face talk,讨论我未来研究方向!Bravo!!原本,这天我已经有其他安排了,但是为了这个可能关乎我学业前途的事件,我毅然推掉了原本计划,去见Chan。接近半个小时的全英面试是十分愉快的。最后还有个搞笑的小插曲,Chan最后用粤语问我:“你可唔可以讲白话噶?”我一脸囧像:“老师,我得嘎…”唉,还辛辛苦苦用英语聊了半小时。

总而言之,我建议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千万不要闲着,大可以主动地要求跟老师聊电话,多彼此了解了解,对申请结果绝对是有益无害的。即便你最后并没有选择那个老师,但是,你又认识了一个在你未来发展领域中的“领头羊”,这该是多么大的资源啊!!

在申请结果陆续出来之后,我们便要开始面临选择最终的学校了。我接下来分享一下我选校的心路历程。虽然被Harvard,Columbia,UC-Berkeley这些名校拒绝了,但是还是有不少好学校向我伸来了橄榄枝。那些连要跟那个老师、做什么东西都不知道的program被我果断忽略,最后剩下WUSTL和HKUST是最让我难以抉择的:WUSTL有着很好的老师,做着我喜欢的东西,而且USA是我四年来一直奋斗的目标,只是费用较高,而且治安也让人堪忧;HKUST也有着很睿智的老师,做着最前沿的研究,离家近,可以照顾爸妈,最重要,我很喜欢香港这座城市。面对抉择,我让自己冷静下来,用笔在纸上做起了一道“人生选择题”。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第一,你喜欢什么?第二,你的梦想是什么?第三,有什么东西比梦想更重要的吗?

最后我的答案是:以梦想为导向,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与其比拟,因为,梦想无价!所以,WUSTL成了我的最后选择!

尾 声

在按下录取函上面的“Accept”按钮的时候,四年的种种浮现脑海:那张与留美女博士一起坐过的小红桌,那本被“五马分尸”的红宝书,那首在实验室深夜单曲重播的钢琴曲…如今,这些都rewarded了!

我的申请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因为备考GRE导致挂科,哀求老师开点小灶;曾经因为怀疑自己的选择,而连续失眠;曾经因为繁重任务堆积的压力,跑到操场放声大叫!但是,我也曾经因为迅速背下一个list单词而飘飘欲仙;曾经为了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而大声欢呼;曾经为了收到套磁教授的邮件回复而欣喜若狂…我感激上苍给了我这段有笑、有泪的经历,它让我从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小屁孩”变成了如今一个有梦想,懂得奋斗的“圣斗士”!

如今,留学申请的这座墙已经基本被我撞到了,在即将到来的8月,我将飞往那个充满梦想的国度,去迎接一堵堵更高更厚的墙!所以,亲们,请祝福我,也祝福你们自己,让我们生命中那一堵堵高墙都被我们撞到在大地上!!!

发表文章后,陆续收到一些师弟师妹们的问题,陆续补充一下

a.什么时候进行套磁最好?

个人建议,越早越好啊!没考G&T可以吗?可以,就当练习英语。没做过研究可以吗?可以,就当远程授课嘛。所以,大一、大二的孩子可以抱着一颗交流学习的心态去套磁;大三的孩子们,唉,直接以申请为目的上啦!

b.套磁的时候说什么呢?

首先,我想先跟大家明确一点的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授们也是人,如果你给予不了他们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你休想他们能够对你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套磁的时候要明确一个原则:对教授表明,你是有用的!

如果你现在大三,直接“开门见山”吧:老师,我给您送劳动力来啦!不过这种做法的前提是,你必须对这个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接下来,在你的套磁信中应该表明以下2点:第一,你有兴趣,可以结合老师的研究方向谈谈;第二,你有相关工作经验,或者说,你有能够帮助老师干活的能力,即你的潜在能力,比如说,你搞金融,即便你不是金融专业出身,你可以告诉别人,你有很扎实的数学功底。

如果你现在在大二,那么恭喜你了,你可以小火慢炖,慢慢酝酿、探索…你可以先浏览一下外国名校老师的website,找到你感兴趣的老师后,阅读其一些文章。当然,你不可能完全看懂他的东西(要是你全部看懂,你去做professor得啦!)。但是,你可以尝试开始联系他,告诉他,你对他做的东西很感兴趣,希望往这方面发展,但是你有些地方不能理解,问他能否解释一下或者介绍相关的资料看看?如果运气好,这个教授说不定真的会回复你一些useful information,那么,你赶紧乘胜追击吧;但是,大多数情况,他们不会鸟你,因为你违反了我一开始说的那个“U are useful”的原则,你现在在做的事情只是在“索取”!如果他不鸟你,没关系,你可以自己继续再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等到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又可以发封邮件给那老师:“老师,我自己解决了那个问题,blabla…”如果有甚者,你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独特看法就更好了!这样一来,你体现了你2种能力——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我相信,这个时候,那老师很难不注意到你了吧!

c.为什么许多人不能成功申请去对方教授实验室实习呢?

我承认,直接去教授实验室实习是成功申请的一个助推器。但是,这并不容易。如果,你只告诉对方教授:“我想来学习!”那么,你将会得到的回答是:“Sorry, we don’t need learner, but helper!”因而,你如果想去教授实验室实习,你应该要告诉他,你是一个helper。告诉他,你来的目的是什么,你有什么详细计划,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这样,教授们才会对你打开大门!

d.套磁有没有什么小技巧?

倒是有一条“曲线救国”的方法。我曾经试过给一个Caltech的Professor发邮件,结果那人没鸟我。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联系他的一个学生,给他的学生发邮件。建议,女生找师兄,男生找师姐,如果你长得好看,可以稍微附上你的照片,hoho…从侧面了解一些信息,那么更加有助于你跟这个老师的交流。更有甚者,如果你联系的这个师兄/师姐还在老师面前给你美言几句,你捡到啦!!

e.如何平衡学业与留学考试?

首先,我还是想明确一个原则: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G & T &GPA的重要性排列如下——G < t

如果说你的课程属于那种临阵抱佛脚都可以的,那么在备考G & T的时候可以考虑“脱产”复习。但是,一旦到了考试,我建议你可以先让G & T 缓一缓,即以专业考试为主,G & T考试为辅。这样一来有2个好处:第一,保证GPA;第二,有时候稍微放松对某样东西的专注度,经常会收获到“量到质”的变换(就像我很久不跑800m,突然去跑一次,发现自己超水平发挥),这叫“张弛有度”。

如果说,你一不留神,因为G & T 导致专业学习亮红灯,马上调整你的计划,并且寻求帮助。我大二上的时候,有次分析化学期中考,“光荣”地以58分牺牲了,班级倒数前十!我的补救措施是:第一,找到任课老师,跟他说明情况,看能否酌情加2分,虽然被拒绝,但是老师已经开始注意我了;第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对该科目有所偏重,并且经常在老师面前露脸,以表“心志”。结果,我的“诚意”打动了老师。在期末考评卷完毕后,老师主动给我发信息:“在手松的情况下,恭喜你获得98分!”就这样,我的分析化学便以总评88分,全班排名10+的成绩结束了!所以说,课可以逃,但是跟老师的关系还是要搞好的,当然最重要,还是要有所付出!

合肥口碑比较好的美国留学中介

朗阁专注于出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