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课云网 > 武汉环球优路教育 > 资讯总汇 > 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二)

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二)

机构:武汉环球优路教育 时间:2015-10-30 08:52:45 点击:697

  2 国内研究与实践

  2.1 低碳城市研究

  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 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表1 )。付允等学者(2008)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探讨了能源、经济、社会、技术的内在关系框架[13] (图8)。

  同时部分国际组织也积极展开对中国的研究。2008年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正式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旨在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低碳技术应用,构建低碳领导力体系,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推出了《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制定了优先合作领域如采用低排放煤炭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湖北建筑工程培训学校

  2.2 低碳城市建设

  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的保定市,于2006 年提出"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产业群,现有新能源企业已超过160余家,同时于2007年又提出"太阳能之城"的概念,截至到2007 年底,保定50% 的公共场所、40% 的生活小区、40% 的旅游景区完成太阳能应用改造,主要包括道路广场太阳能照明和建筑太阳能供热等。

  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据规划,生态城的电力热力能源全部由当地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获得,步行、自行车和燃料电池公交车将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同时城区80% 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

  2.3 国家行动计划

  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提出2010 年单位GDP 能耗比2005 年降低20% 的目标。2007 年中国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科技专项行动》[14],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进行的低碳建设努力。

  2.4 低碳建设要求

  2.4.1 低碳产业

  200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国家能源办等机构联合下发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了实行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企业节能管理、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以及推进千家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等行动

  台湾则出台了低碳产业规划,提出了知识化、高值化、低碳化的未来产业结构,制定了节能技术升级、制造业结构调整以及服务业扩大等具体措施,颁布了制造业节能减碳具体的推动策略计划表[16]。

  2.4.2 低碳建筑

  对于建筑节能,建设部于2001 年颁布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005年颁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6 年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明确提出了我国划分绿色建筑的等级和标准,同时也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要求,为我国低碳建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3 低碳能源

  我国于2005年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低碳能源的利用明确了方向,2009 年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实施意见》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要加快光伏发电的建设。湖北建筑工程培训学校

  3 低碳城市规划探索

  3.1 低碳城市规划研究

  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探索了区域、总体规划、详细规划3个层面的低碳发展模式,在区域层面提出以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在总体规划层面提倡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实现短路径的土地混合使用,适合人与自行车的地块尺度,以公共交通可达性确定开发强度,在详细规划层面主要以居住区规划为例,建议限定居住小区规模,避免大街区空间,来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17]。

  3.2 低碳城市规划实践探索

  当前,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的实践,主要结合城市生态规划进行探索较多。深圳的光明新区结合"绿色新城"建设,在《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之新城规划》中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通过着力培育低碳城市机能、加快推进经济的低碳转型、建立公交主导的交通系统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等措施②,2008 年3 月,光明新区被建设部列为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低碳城市建设实践探索。《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和《唐山曹妃甸生态城规划》也分别提出了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规划措施,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提出了促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措施,明确单位GDP 碳排放量不超过150 吨-C/ 百万美元的控制目标③,《唐山曹妃甸生态城规划》提出了促进低消耗、低排放的空间结构,并制定了能源管理措施④。

  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实践,笔者认为应将低碳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法定编制体系,促进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是低碳城市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总体规划层面,以《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将"低碳城市"作为昆山未来的发展目标之一,相关低碳构思主要体现在:城市布局的理念主要是公共交通走廊引导居住用地开发,交通枢纽引导城市服务业发展,同时促进周边用地的混合发展,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促进交通减量和城市运行减碳;在能源利用方面,提出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提出到2030 年万元GDP 能耗为0.25 吨标煤的节能目标;在生态建设方面,进行碳氧平衡分析,提出生态固碳措施等。在控规层面,以《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相关低碳构思主要体现在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产业减碳策略;以紧凑集中为导向的混合布局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系统;以扩大碳汇为导向的多样化生态系统;以新能源利用和节能为导向的清洁能源发展等。并通过低碳的目标体系和控制指标体系,来具体指导城市用地的开发建设。

  4 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城市规划应该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进行有效落实,避免停留在炒作理念和新概念阶段,就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和建设实践探索,明确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定位,构建低碳城市的理论基础,建立一套可操作、可考量、可推广的规划实施指标体系,并融入法定城市规划编制规范要求,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创新,才能有效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4.1 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

  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二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但需要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首先,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而低碳城市则侧重强调减少碳排放,提高碳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⑤,将低碳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来进行阐述。

  4.2 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深入,必须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有以下3 种编制类型:一是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以外的低碳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类型的规划;二是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三是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从今后的发展看,笔者认为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是主要方向,是城市规划自身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4.3 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标范围的界定,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不能包罗万象,主要看是否促进了减碳和固碳这一目标,尽量使指标体系简化;二是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指标必须能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进行控制和操作;三是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即通过常规的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四是指标值的适应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指标值,从而更有利于实施和推广。

  4.4 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

  当前,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较少,而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又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并逐渐系统化。现阶段对于新能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等的研究和实践较多,这些多是基于技术领域的研究,而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是否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5 结语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设想,但大多停留宏观的目标层上,缺乏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笔者认为只有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其理论基础,明确低碳城市内涵、定位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正将低碳理念落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实际中,并推动城市规划的发展创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点击湖北建筑工程培训学校,了解更多建筑工程知识

师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