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城市选址与规划思想研究(三)
四、余论
湖南建筑工程培训学校,除了以上所述,先秦城市建设的思想和经验还体现在因地制宜、融合自然、防灾减灾等许多方面,而这些恰恰是现代城市建设所迷失和欠缺的。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们对人地关系的错误理解、对自然资源的片面认识以及对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城市的发展曾一度陷入恶性循环中,城市愈加膨胀,环境就愈加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岌岌可危。
今天,我们将“建立区域观念,城乡结合发展”作为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原则,湖南建筑工程培训学校,就是在朝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向努力。如果将整个地球视为一个大的人居环境系统,那么住宅、村庄、城镇、都市和城市群,都是这个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正如希腊学者道萨迪斯(C.A.Doxiadis)所说:“它(人居环境)由各种形式的聚落所构成。从简单的遮蔽物,到巨大的城市;从村庄或城镇的建成区,到人们采伐木材的森林;从聚落本身,到跨越陆地和水域的相互联系。”这段话形象地描述了“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城市赖以存在的空间载体,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脱离了区域的城市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城市中虽然聚集了大量的人力、资金、技术和信息,但是缺乏生产所需要的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而当城市从周边区域获得了维持自身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资,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后,却无法将由此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有害物在城市内加以解决,还必须将其转移回周边的区域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广大乡村地区就是区域的主要组成。所以,城市建设应当走城乡结合的发展道路,抛弃城乡对立的旧观念,以广大乡村地区为依托,通过经济的分工协作、社会的结构组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这一层次人居环境的持续发展。
今后的城市建设还要“掌握环境容量,确定适度规模”。湖南建筑工程培训学校,城市发展严格受到自然界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的制约,如果城市发展的规模突破了一定限度,便会出现恶性循环,破坏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因此,在制定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之前,应当对城市区域系统的承载力,包括用地容量、供给容量、工业容量以及水、大气、土壤等的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和发展建设可能性分析,根据区域的容量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使城市与其补给区的长期供给能力和长期承受能力相平衡,使城市的发展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此外,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应以对土地的系统分析为依据,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开发度(开发成熟程度)、土地适宜度(最佳利用方向)、土地承载力(对人类活动强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值)的分析,进行土地分区(如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从缓发展区、限制发展区、更新改造区和自然保护区等),从而理顺土地开发秩序,预测城市的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布局,将城乡土地与自然资源统筹安排,限制城市无限制的扩张,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把城市建设组织、融合到大自然的天然网络中去,达到城乡融合、回归自然的目的。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城乡统一、规模适度、合理布局”的城市建设思想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城市理论如出一辙、相辅相成,这说明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值得我们重视,古代城市的宝贵经验有待我们挖掘。虽然古代的科学技术远不及现代这样发达,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会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渐疏远,相反,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不断扩展和深化。只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以之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人类社会才能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
点击湖南建筑工程培训学校,了解更多建筑工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