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课云网 > 长沙环球优路教育 > 资讯总汇 > 空间之觉:一种建筑现象学(二)

空间之觉:一种建筑现象学(二)

机构:长沙环球优路教育 时间:2015-11-06 09:53:05 点击:647

  绵延:一种空间知觉

  湖南建筑工程培训学校,德勒兹[15]曾指责现象学没有理解电影,将电影与自然感觉相对立,从而贬低了电影的重要性。[16]他把画面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机流动的状态,为画面—运动的状态;另一种是晶体状态,为画面—时间状态。德勒兹认为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属于画面—晶体一种,趋向于对纯时间的表现。

  纯时间指的就是柏格森所说的绵延(Duration),是一种强调主观意识的时空观念。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里批评了康德的时空观,他认为康德在现象与本体之间划了一道无法越过的鸿沟,“康德设想一方面有物自体(Sachen an sich),一方面有纯粹的时间和纯粹的空间,物自体通过这种时间和空间被折射出来……时间和空间不在我们之外,也不在我们之内;内外的区别自身是时间与空间的作用……他把现象界连根带叶交给我们的悟性,而对本体界则不许我们问津。”[17]柏格森似乎在设法跨越康德设置的鸿沟,他认为“这道鸿沟也许不是他(康德)所设想的那样难以越过。”[18]柏格森试图通过“绵延”来统摄以上对象,试图使内在意识与物理时空统一起来。

  在康德的观念里,空间并非实在之物,空间是“外感所有一切现象之方式”[19],时间则是“内感之方式”,亦非实在之物。而时间与空间,“合而言之,为一切感性直观之纯粹方式,而使先天的综合命题之所以可能者。”[20]柏格森却坚信“空间是实在的东西”,并且说道:“康德远未动摇我们这个信仰。”[21]柏格森首先承认物质世界,认为物理学时间是可测量的,因此是纯一的。同样,空间是纯一的,因为空间是可度量的。他认为,绵延不等同于时间,“时间是纯一的,它的各个瞬间被串在一根线上,而绵延是多样性的,它的各个瞬间相互渗透。”他把时间理解为一种被人工重造出来的自我,以及种种简单的心理状态,这些状态可以彼此凑合再分开,而把绵延理解为一种内心状态,其先后各个阶段是独特无二的。柏格森认为时间有两种概念,他指出:“对时间确有两种可能的概念,一种是纯粹的,没有杂物在内,一种偷偷地引入了空间的观念。”这就是他所说的抽象的时间和具体的绵延,“真正绵延的各个瞬间是相互渗透的而不是并排置列的。”[22]

  柏格森认为时间和空间两者是不能相互还原的,他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如果能证明两者之一能还原为其中另一者,才能否定事物具有时间与空间这两种形式。“无论怎样,我们若不事先问明二者之一是否不能还原为其中之另一,则我们终不能承认纯一的东西具有两种形式,即时间与空间。”他否定了“那些企图把二者之一还原为另一的哲学家,由于他们为时间观念之明显的简单性所迷误,就认为他们能把绵延变为广度。”[23]

  可以如此理解:柏格森的绵延是时间、空间,加上其在身内意识组织渗透的过程。柏格森实际上假定了空间与时间的界限,把“空间”与“时间”定义在狭义的物理学范围内,他所说的空间指的是物理学空间,时间指的也正是物理学时间,这样的定义为他的“绵延”理论留出了位置。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柏格森的“空间”和康德的“空间”并非一个词语,因此,他的空间实在论和康德的空间非实在论也并非完全矛盾。尽管柏格森的思想不像康德一丝不苟,但这个被梅洛-庞蒂[24]称为“一个搞乱了哲学与文学的人”[25]还是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重要的门——知觉的门。

  人的感觉和知觉是人向世界开放的第一个器官,也是世界向人进入的第一道关口。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里,分析了知觉世界的结构以后,阐述了我们感觉到的外部世界的性质、空间位置、深度和运动的具体经验,展开了我们所有的知觉经验的外部世界。

  在梅洛—庞蒂看来,湖南建筑工程培训学校,城市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体(客观实在),“巴黎的城市空间不是一个有千万种面貌的物体,不是知觉的总和,也不是所有知觉的规律。我在游览巴黎时得到的每一个鲜明的知觉——咖啡馆,人的脸,码头边的杨树,塞纳河的湾道,就如一个人在他的手势、步态和嗓音中表现出的同一种情绪——同样清楚地出现在巴黎的整个存在中,都表明巴黎的某种风格或某种意义。当我第一次到巴黎时,走出车站最初看到的大街,如同我最初听到的一个陌生人的话语,只不过是一种很模糊但已是独一无二的本质表现。”[26]空间存在于意识之中,而且任何空间都有联系着它的各部分思维支撑着。假如人在黑夜里失去器官知觉,便失去了空间深度。“黑夜不是在我面前的一个物体,它围绕着我,它通过我的器官进入我,它窒息我的回忆,它几乎抹去我的个人认知。我不再以我的知觉器官作为掩护,以便从那里看物体的轮廓在远处展现。黑夜没有轮廓,它接触我,它的统一性就是超自然的神秘统一性。但只要黑夜远处隐隐约约充满喊叫声和光线,它就能整个地活跃起来,它是一种没有平面、没有表面、没有它和我之间距离的一种深度。”[27]黑暗屏蔽了知觉,也因此屏蔽了空间,如同电影院中的黑暗,压平了真实空间的深度,而打开了电影空间与画面的深度。

  梅洛-庞蒂以绘画中的“透视”来说明一个重要的道理,即艺术家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做出了一个虚假的三维深度。他认为人们看见了深度,而深度并不是真实可见的,因为深度是从我们身体开始,到物体的距离来计算的。这个奥秘是一个虚假的奥秘,人们并非真实的看见了深度,即使看见了,也是另一种深度,是人的视觉本身遮蔽了一些东西,而又向人们敞开了一些东西。

  梅洛-庞蒂强调主体的重要,认为主体是一种既在知觉中,又被知觉到的主体,即知觉的中心。他批评了萨特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超越了伯格森的空间实在论,对康德和胡塞尔著作中的某些康德主义的概念也进行了扬弃。《知觉现象学》认为哲学的第一个行动,应该是深入到先在的客观世界中去重新发现现象,重新唤醒知觉,并私下使其自身成为一种事实和一种知觉。

  湖南建筑工程培训学校,空间、物质和时间,在建筑里会纠缠集结,穿越意识,融入一个单一的向度,融入存在的基本的物质性里。人们在这样的空间中能辨别出自己,此时,这种空间的尺度变成了我们存在的一个部分。建筑学是人类和外部世界之间的调和的一种艺术,知觉正是这种调和发生的媒介。建筑学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能全面反映人类知觉的空间艺术,建筑学中引入现象学方法可以开辟出一种视野,确立一种观念和态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筑现象学使建筑艺术走出单纯的社会—建筑师—使用者的研究方式,使建筑学成为一种主体间性(Intersubjektivit妕)的对话交流方式。

点击湖南建筑工程培训学校,了解更多建筑工程知识

师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