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的“帝王”经历

机构:郑州维纳斯摄影化妆学校 时间:2015-04-29 点击:720

  郑州市二七维纳斯摄影化妆学校提示:  

      40年的演艺生涯,陈道明塑造了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帝王形象,让他一夜成名的《末代皇帝》“溥仪”、把陈道明推上演艺高峰的“康熙”,卧薪尝胆的中兴帝王“勾践”,再到时下热播的《楚汉传奇》中的开朝皇帝 “刘邦”,各个经典鲜活。

  末代皇帝“溥仪”

  近三十年前,陈道明因为电视剧《末代皇帝》一炮而红,他塑造的溥仪被认为“具有开拓性的皇帝形象”。他以人性化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可信的溥仪”,也让这部戏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里程碑。公众给了这样一句评价。

  陈道明16岁进入天津人艺,参加演出了《屈原》等话剧,1979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84年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当演员,先后在电影《今夜有暴风雪》《一个和八个》等片中担任过重要角色。可陈道明说起自己从影却有一番感慨:“我是个不愿被人扒拉的人,而演员又必须听从扒拉,去完成别人的意识形态——尽管你塑造了角色。

  如果有人问我:陈道明,你爱不爱表演艺术?我会说爱。但如果问,是否甘心一辈子干这个?我会说:‘不甘’。”

  可能正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很早就被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山看中。那是1982年,《末代皇帝》剧本发表后,金山曾兴奋地表示要亲自领衔导演。可惜金山突患脑溢血辞世。1984年4月,广播电视部拨款,《末代皇帝》重新上马。人们想起了金山曾经提名的陈道明,找他来试镜头。若干强手汇集,可终因陈道明的气质、相貌、艺术修养等都更为接近,因而最后决定由他扮演青、中年时期的溥仪。

  1984年12月,陈道明穿上龙袍,扣上辫子,“上任”了。当时的他31岁,要寻回懵懂少年的单纯热情,也要揣摩中年梦碎的悲怆绝望,大跨度的表演并非易事。在4年的拍摄期间,他细读了几百万字的清史文献,拜访了上百名相关人士,请专家为他讲授“皇帝课程”,再把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数万字的笔记……

  溥仪三岁登基称帝,最后成为自食其力的普通公民,一生经历清末、民国、日伪、新中国四个历史时期,其心态和气质都是极为复杂和奇特的。被问及演溥仪最难的地方在哪里时?陈道明说:“我扮演从十六岁到三十九岁的溥仪,共十五集,困难还是不小的。横跨京、津、满三阶段,各段都有两难。北京这段一是时光倒流。我当时三十一岁,要演十六岁的“皇上”。二是刚进入角色,还在摸索阶段,到了天津,一是当时家务事有点牵扯精力,二是溥仪在这阶段的资料少,信息量不大,有时难以把握;演满州阶段,材料和信息量虽然大了,但矛盾错综复杂,表演创作难度较大,另外年龄跨越了我,我又要演三十五岁到三十九岁的溥仪,况且我演到三十九岁就算打个句号,要结得住,不容易。”

  脑力的准备虽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演好帝王角色,出点汗受点苦是难免的。“演‘皇上’更受罪,冬天在长春拍戏,-30℃穿着衬衫,还得拿着架子不能发抖:夏天拍冬天的戏,大汗淋漓也要将龙袍穿戴整齐……”

  盛世帝王“康熙”

  凭借《末代皇帝》一炮走红,此后近二十年间陈道明的演艺生涯与“帝王”并无过多交集,直到2001年《康熙王朝》的热播,陈道明再次以帝王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示了陈道明游刃有余、举重若轻的实力。

  当初导演陈家林找他演康熙的时候,陈道明并不想接戏,“因为清宫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但经不住陈家林的劝说,才同意看看本子,一看就放不下了。陈道明认为,这部戏解释帝王的角度与其他的清宫戏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从宫闱爱情、宫廷斗争等寻常的题材入手,而主要写的是有关康熙治国和用人之道。

  对于康熙这一角色,最高的呼声自然还有《雍正王朝》饰演康熙的焦晃。总制片人刘大印宁可得罪投资商和承受官司败诉,也要起用陈道明,可见他对陈道明的信任和期待。陈道明说:“当初我确实不知道剧组已经找了焦晃。《雍正王朝》这部剧我没看过。我们饰演的康熙其实毫不相干。大家都是干活儿,他吃他碗里的饭,我吃我盘里的餐。”

  在这部片子里,陈道明把康熙演绎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他的王气、霸气和智慧。

  《康熙王朝》开播后,收视率居高不下,成为一部经典剧作,时至今日仍不时被各家电视台拿出来播放。陈道明出色的表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如一种意见是,“陈氏康熙”太生活化,不像历史正剧。还有一种意见是,“陈氏康熙”很像“陈氏蒋介石”。对这样的观点陈道明自己认为:“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谁也不知道皇上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不是标准,皇帝在皇宫里,有百官顶礼膜拜,用不着再演架子。凡是拍历史片,从秦皇汉武到末代皇帝溥仪,哪个是正确的?我觉得电视剧讲的只是一个历史故事,相对真实就行了,不能够当成历史资料来看。”

  针对“康熙像蒋介石”的说法,陈道明解释道:“至于蒋介石的形象,我觉得抱歉了。是否是蒋介石的形象给人太深刻了?应该说蒋介石像康熙。当时拍完‘康熙’再拍‘蒋介石’(《长征》),但‘蒋介石’先播。可能是我演技不够成熟吧,没有区分得太开。但蒋介石和康熙还是有相似的地方,同样是光头、秃顶等等。”

  中兴帝王“勾践”

  2006年,《康熙王朝》之后,陈道明时隔5年再度出演一代“王者”勾践,他自感压力不小。他说之所以接拍这部戏是因为该剧蕴涵了丰富的历史精神和复杂的人性,而且不是简单地讲故事和刻画人物。“近年来中国的历史剧似乎缺少了一种超出人物与故事之外的精神,我看上这部片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作者把这股令人振奋的精神头儿给提了出来!这部戏与以前我演过的帝王戏不一样,以前的戏大多是展示帝王生活,而这部历史剧与其说是帝王戏,还不如说是勾践与夫差两个男人间的交锋。”

  陈道明称对于勾践的理解,让自己犯难。“他不是我一个人理解的问题,而应该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深刻理解的问题。”他解释说,勾践能够抛弃自己帝王的尊严,没有选择自杀,甚至以低于一个布衣平民的身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坚持隐忍,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在那个时代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这种精神气质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帝王所不能比拟的。在这部戏中陈道明语言和动作的霸气、豪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在《康熙王朝》中对康熙的诠释,当被问到是否会给人熟悉的感觉的时候,陈道明也道出了他所体会到的身为演员的伟大与悲哀。

  “我姓陈的就是这张脸,就是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塑造不同的形象。我并不太觉得艺人千面,这只能是相对的。”演《卧薪尝胆》是陈道明第3次接演帝王戏,他笑着说:“这是我5年之后接的第一部古装戏,我够‘卧薪尝胆’了 吧。”言语之中透露出他的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势必惊人的自信。

  开国皇帝“刘邦”

  “这次我要演一个与众不同的刘邦,一个没有底线的流氓。”2011年12月陈道明在媒体的颁奖典礼上如是说。为演好刘邦,陈道明找来了史料中关于刘邦的记载。在阅读中他发现,大凡过去官方治史,刘邦的面孔都是脸谱式的端正,他几乎找不到有用的材料。而司马迁的《史记》有可用的材料,但也存在着司马迁个人的好恶和偏见。

  怎样才能还原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物?陈道明的方法是:从人性出发,从他的家庭出身、成长环境考察;寻找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和印象;去博物馆里看汉代遗存的文物,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气象,再结合当年的历史事件,塑造出一个立体的人物来。

  陈道明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喜欢项羽,在年长之后“无奈”喜欢刘邦,可事实上刘邦是他一直钟情的人物,也是一个执念。7年前他就开始自己出钱找编剧写《刘邦传》的剧本,甚至还愿意为编剧们空出自己的一套房子给他们提供安静的创作环境,当编剧们提议去厦门写的时候,他就出钱负责住宿。这个一再因为外力因素而搁浅的剧本至今还在陈道明心中占有很大地位,每年秋天他都会打电话给编剧:“这个剧要开拍了。”可始终事与愿违。这一次,高希希帮助他完成了这个“刘邦梦”,终结了漫长的7年等待。

  陈道明不会用语言来形容自己诠释的刘邦是如何的:“角色不是说出来的,是演出来的,能说出来,我就成理论家了。”“戏是一条一条咬出来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这一次的刘邦,依旧留着一丝康熙大帝的影子,浮于刘邦身上的痞气与流气中还是抹不掉陈道明最过于鲜明的霸气,那种老谋深算的世外高人样依旧沉甸甸。

  对此观众诟病说:“陈道明,从康熙演到刘邦,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角色是什么,眼中的冷静和一股子沉着的劲道,迷人,却也渐渐让人陷入一种疲惫。”那种拿腔拿调的演技就像他的魔咒无法摆脱,或许这是他的方式,但在《一九四二》之后,“陈道明演得太端着了”,这样的评价飞窜在网络上。他的表情永远冰冷,比如他演的刘邦,坐在篝火前,那样的正经与理智,但下一秒,他眼中狡黠的光和嘴角微微牵动的冷笑,都能看得人心头一颤。并且事实上,他说话的腔调以及显露出来的气势,的确就和他塑造的人物相差无几。所以,如今的陈道明,演的就是自己。

  陈道明是中国影视界少有的顶级实力派演员之一,他所饰演过的各种角色在观众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