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央视知名主播的成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人前风光的代价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其中的苦楚和快乐只有每个人才能体会到,而透过他们成功的案例,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也会有所启示。
先说说董卿吧:工作几度浮沉,终成“央视一姐”。
董卿央视一姐的地位无人可撼动,但光环背后的艰辛并不是所有人都知晓的。
董卿的第一份工作是聘到浙江电视台,当主持人,还当过制片人,如鱼得水。一年后,董卿去考上海电视台,从七八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两个幸运儿之一。
可是刚到上海电视台的日子,董卿无比失落。根本没人理她,也没节目可做,因为她是新人。年底的上海春节晚会,这位新人负责联络、催场,跑前跑后,“姜昆老师吃饭了!”“您该准备上场了!”璀璨的舞台,不属于她。那些无聊的日子,董卿选择了读书,寻一片宁静天地,并顺利地考上上海戏剧学院的电视专业,读完本科。
真正的转机,是在1998年,她受邀主持一档新节目《相约星期六》,并以清纯的主持风格被观众接受,随即家喻户晓。男嘉宾甚至口无遮拦地说,我们就是冲董卿上节目的!
1998年,面向全国的上海卫视成立,董卿第三次易主,丢掉炙手可热的位置,想找到更大的舞台。谁知卫视的收视率一塌糊涂,上班就是点卯,董卿枯坐在蒙了灰的办公桌前,感觉从前恍然如梦……那时她特别烦闷,也很少出门,甚至电视也不看,就在家读《红楼梦》读《唐宋诗词》。这些古典文学,能帮自己平复浮躁,逼自己想清方向。
董卿不愿闲着,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1999年收到录取通知,接下来,上海卫视改革成功蒸蒸日上,一切柳暗花明。董卿被委以重任,主持多档节目,尤其2000年主持一场“上海—悉尼双向传送音乐会”,她风格大气,英语熟稔,因此一举夺取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那段也是好日子,有名有闲,到了周末,董卿上午去美容院,下午开车兜风,晚上健身。回到家,她泡杯牛奶,躺进松软的大沙发,却无来由叹口气。这个城市的法国梧桐,她都看了七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七年?她能不能去别的城市看看另一种生长?
对上海正有点“七年之痒”,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开播,《魅力12》向董卿发出邀请。“金话筒”的一位评委希望董卿加盟。
“我当时很犹豫。人脉和环境都有,又要离开?在北京我没有车子房子,没有朋友,我连去哪里剪头发、买衣服都不知道。西部频道也是非主流频道……也许人的年纪越大,胆子越小,呵呵。从上海到北京,我害怕失去手上有的那点东西。”
最终董卿哭着离别上海,毅然决然地踏上飞往北京的航班。
初到北京,没有住的地方,在央视宾馆凑合着;没有车,只好拖着大包小包的衣服、化妆品、鞋子等在街边。招手拦车,司机只明白“东西”,而董卿张嘴却是“左右”。长安街、中央台、复兴路的家———北京的地图上,董卿只认得出这3个标记。东单?西单?司机仿佛带她去过;王府井?衣服都是上海背过去的,也没闲功夫过去逛;没有化妆师,自己对着镜子描眼线;没有认识的人……孤独让董卿真正体会到了做一个北漂的艰辛。但天性固执的她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一个人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央视一姐的头衔来之不易,其中凝聚这董卿无尽的辛酸与付出。
2、 赵普:从士兵到名嘴的坎坷历程
央视主播赵普广泛为众人所知应该源于5.12抗震救灾直播时泪撒直播间的那次经历。如果了解了赵普辛酸的成长履历,你就会理解他当时如此激动的言行。
1971年,赵普出生在安徽省太平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他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赵普读初中时,姐姐和哥哥都想结婚,可家里却穷得连一张新床都难以置办。懂事的赵普考虑再三,决定放弃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参军去! 这样,1987年12月,16岁的赵普离开家乡,到北京某后勤部队当了一名士兵。在新兵连的联欢晚会上,他表演了诗朗诵。在场所有官兵都被他饱含真情的表演打动了。新兵连训练一结束,他就被分配到连队广播室当了广播员。为了做好广播员的工作,赵普每晚7点总会准时守在电视机旁,从头到尾仔细揣摩《新闻联播》主持人的一言一行,暗暗发誓以后要成为一个像样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然而,1990年3月,赵普退伍后,却到安徽省体育局下属的省体育馆的保卫科任职。要强的他想: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从此,每个月几百元的工资,大部分都被他用来买有关主持艺术的书籍。为了练好普通话,咬准每一个字音,每天下班后,他都会将《新华字典》上的字连同拼音抄满6页,折成小卡片,放在衣兜里,一有时间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练习。
不久,机会真的降临了。1991年,安徽省气象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名临时气象播报员。赵普向气象台主管人事的领导,递上自己的简历。然而,那位领导只是草草地扫了一眼,便丢还给他。但是赵普不甘心就这样错过机会,苦苦请求对方给自己机会。经过考核,赵普的综合素质竟远远超过其他竞争者,应聘成功了!
为了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播音主持的知识,赵普报名参加了北京广播学院的自学考试。
然而,这样准备了近三年,正当他蓄势待发时,一连串的打击突然向他袭来。1994年11月,赵普的父亲因患膀胱癌不幸去世;3个月后,他又意外地接到了体育馆“不再续聘”的通知!接连遭受丧父和下岗的双重打击,24岁的赵普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下岗后的赵普立即开始在合肥找工作。然而,整整两个月过去了,他连当搬运工的活儿都没找到。最终他只好拿出了仅有的2000元积蓄,加盟了一个同学的服装摊位,卖服装。
之后,赵普得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干部专修班正在全国招生的消息,毅然决定报考。此时已是1995年6月,离文化课考试只剩下4个月了,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完整整3年的高中课程吗?朋友们都觉得这不太可能。通过努力,1996年2月,只有初中文凭的他终于接到了北广播音系的录取通知书!
赵普在北京一边念书,一边打工,转眼半年的学习过去了,1996年底,学院开始鼓励干修班的学生外出实习。北京电视台的领导看了他的资料和临场表现后,最终同意给他3个月的试用期。 为了尽早展现个人的主持才能,赵普进台第三天,就主动请缨出镜。但台里只是让他配音。赵普心想:这样长期坐冷板凳,怎么能通过展示自己才能从而留下来呢?必须去寻找机会。当时春节将近,台里一片忙碌景象。赵普觉得越忙越可能出现缺人的情况,便打电话告诉母亲,他春节不回家了。赵普的苦心没有白费。1997年2月12日,大年初六,台里提前录制的一档迎新春的节目,需要一个外景主持人补录一些外景。赵普立刻提出申请,制片人同意后,他扛起摄像机,就冲出了门外,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外景任务。台里另一个制片人在看过这期节目后,竟主动找到赵普,点名要他主持自己负责的《财经报道》节目。之后,赵普成为北京电视台主持节目类型跨度最大的主持人,又攻读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专业硕士。
2006年初,恰逢中央电视台举办“魅力新搭档”比赛,赵普出人意料地拿着材料去报了名。经过40多天的比赛,赵普从千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了这次比赛的第三名,果真冲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央电视台出色的新闻主播之一。
3、欧阳夏丹:放弃上海“新闻一姐”甘心当“北漂”
用“北漂”这个词来形容欧阳夏丹恰如其分,因为她当年可是上海台晚间新闻主播,后来放弃优厚待遇转战北京。回想最初“北漂”的艰辛,爱笑的欧阳夏丹也不禁感叹“好难”。
1995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夏丹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当年广西考区唯一考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的人。
四年下来,夏丹的专业成绩、文化成绩排名第一,学校保送她就读研究生。而在挑选毕业样带时,上海电视台看中了夏丹,夏丹最终放弃了读研,在上海电视台主持早间新闻节目,夏丹迅速得到观众的喜爱并成为当家一姐。
2003年,新的选择摆在她的面前,一个是继续留在上海,另一个是去北京在经济频道主持新节目。为此,她矛盾了两个多月。爱才的上海台领导动之以情,许以高薪。
骨子里喜欢接受挑战的夏丹交出了辞职报告,并毅然到北京开始了“北漂”生活。
在上海台,夏丹是正式员工,收入稳定,还买了房子。而在央视,最初她只是一个连进门卡都没有的“临时人员”。初到北京,夏丹住在一套40平方米、没有暖气的老式居民房。更大的考验来自工作,北京的工作强度比上海高很多,因为压力过大,最初的几个月里,夏丹的身体频出问题,她经常要到医院打吊针。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圈,我把它奉献给《第一时间》。”这是夏丹的一句名言,做早间节目的她必须接受一份“非正常时间表”:凌晨5时起床,5时30分到单位,7时到9时直播,9时下班,回家吃过午饭后开始补觉,下午2时起来通过锻炼恢复体力,晚上8时准备入睡。
熬过闯京的艰辛,欧阳夏丹现在的生活总算是安逸多了,但她仍是打车来回的“无车族”,为的是可以在出租车上多睡会儿觉。而2006年底她买的精装公寓至今因为装修质量问题还没住上,以至于今日她还与妈妈住在租的公寓中。
4、 白岩松:童年坎坷 压力大曾想自杀
白岩松也和赵普一样,有着坎坷的身世和经历。8岁的时候,白岩松的父亲去世,10岁时从小抚养他的爷爷去世,整个家里就剩下妈妈带着自己和哥哥,靠为数不多的工资过日子。他的家在东北一个很偏远的小城里,冬天非常冷, 11岁时,家里没有自来水,必须要到200米外的地方去挑水,那时白岩松要在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下挑水,承担起家庭重担。白岩松坦言,这么多年过去,回忆起这些经历时,自己对童年这些辛苦的生活是充满感激的。工作以后,白岩松同样遇到过很大的考验,曾一度想自杀。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白岩松便跑去兼职做策划。制片人见他思维敏捷、语言犀利,便让他试试做主持人。但由于白岩松不是学播音出身,经常发音不准,读错字。
当时,台里规定主持人念错一个字罚50元。有一个月,白岩松被罚光了工资,还倒欠栏目组几十块钱。当时,白岩松从《中国广播报》借调到中央电视台,如果不能胜任就要被退回去。那段时间,他的神经就像拉得满满的弓,“有连续四五个月的时间,一分钟都睡不着,天天琢磨着自杀,不想活了。
因为不愿意说话,妻子在我身边,我们俩也只用笔交流。”这段时间是白岩松职业生涯的最低谷,好在妻子在身边安慰鼓励,让白岩松调整好心态,逐渐走出低谷。
终于,白岩松练出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加上机敏和语言犀利的天生优势,他终于在栏目组站稳了脚跟。两年后,白岩松获得了“金话筒”奖,也正式调入了中央电视台。
5、 李佳明:曾在夜总会打工赚钱
李佳明现在已经远赴国外深造,他曾经是中央电视台《生活》、《开心辞典》节目主持人,1975年出生在新疆的李佳明,8岁那年跟随支边的父母从库尔勒回到四川老家绵阳。少年时的李佳明,凭借普通话说得好,经常活跃在学校的舞台上。那时他的理想是考北京广播学院,然后做一名主持人,然而当工程师的父亲,却希望他能子承父业学电子,两人常为此发生争吵。那时高考已临近,他却每天呆在家里看电视。妈妈觉得儿子铁了心,最后同意了他的决定。让李佳明没想到的是,影视表演班毕业后,他根本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后经人推荐才去了四川电视台,在一个每周播一次的农村节目中,担任临时性的节目主持人。
当李佳明沉醉在最初做主持人的喜悦中时,父母却很难高兴起来,临时工的工作和收入都不稳定,事实也正如父母所担忧的,那时李佳明月工资只有400元钱,还要为出镜买衣服和化妆品,日子过得越来越窘迫。李佳明决定多打一份工挣钱,于是他一边在四川台做主持人,一边在一家夜总会打工。他有个过把瘾的想法,在夜总会当主持人,利用这个机会锻炼自己掌控现场的能力。客人们包括外国朋友都赞扬这个夜总会里有三好:一是国标跳得好,二是萨克斯吹得好,三是主持人主持得好。但李佳明的经济状况无太大改变,他经常为吃住发愁。没钱租房子,夜总会的经理把他安排在一间睡了7个保安的屋子里,连李佳明挤得满满当当。他那时的生活用品就是一辆自行车,两个大蛇皮袋:一个装着被子、枕头;一个装着书和洗漱用品。
1997年,成都电视台公开招聘节目主持人,这给正在打工的李佳明带来了机会,当时2000多人报考只招10人。李佳明非常自信,觉得自己百分之百能考上。但最终过于自负的李佳明惨遭淘汰。落选后的那半个月,他如同经历着炼狱,心里痛苦异常。他什么也不干,就那么呆呆地坐着、痴痴地想着,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不时地泪流满面。
考成都电视台落选的经历,使李佳明成熟了许多。这时,他听说重庆九龙坡区电视台在招节目主持,带着父母的期望,他第二次走出家门。这次吸取了上次落选教训的李佳明,被电视台录取试用,在试用的那半年里,他几乎处于一种为电视而疯狂的状态。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他参加了广播学院的函授,学习电视采访、编辑、音响、制作等,这使他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遇,让李佳明走上了更大的舞台。中央电视台歌手大赛剧组在重庆采风时,发现了李佳明,邀请他主持了3个月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大赛结束后,李佳明被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从《音画时尚》、《生活》、《开心辞典》,李佳明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李佳明这个名字已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熟知。
6、刘仪伟:“北漂”时家里只放得下床
个子不高,说话一口川普的刘仪伟因主持《天天饮食》一向以居家好男人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其实,刘仪伟也有着很辛酸的奋斗历程。
在进入《天天饮食》之前,刘仪伟在北京做“北漂”一族已经好几年了。这期间,刘仪伟在广告公司工作过,还干过晚会导演等很多不同类型的职业。当时刘仪伟的生活非常清苦,住的地方放下一张床后,就没多少空间了。由于刘仪伟经历丰富,而且是四川大学古典文学专业出身,文字策划能力非常好,因此他刚加入《天天饮食》时的职位是文案。
进入央视的主持人都需要通过普通话等级测试,而主持人普通话等级测试,是在刘仪伟进入央视做主持人的第二年才开始实行的。在他进入央视做主持人的那一年,港台味的普通话开始在内地流行,多数电视观众听腻了央视主持人字正腔圆的主持风格,因此,刘仪伟的半吊子普通话竟还颇受欢迎。对于普通话很一般的刘仪伟能够进入央视做主持人,的确是件非常幸运的事。“但遗憾的是后来在考核主持人普通话时,刘仪伟尽管多次到北京广播学院的普通话培训班培训,但还是没有能考合格。
然而刘仪伟还是靠着这一口并不流利的普通话在央视立了足,并且为更多的观众所熟悉和喜爱。
以上几位主播都有着比较坎坷的经历,但苦难对他们来说都成了一个人成功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梦想的执着,是对自己不断的自我挑战。
更多资讯,郑州口才礼仪课程培训学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