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从不缺数量 缺的是精品

机构:上海仁和会计 时间:2016-02-05 点击:520

 

  如果我10年前写这个故事,肯定跟今天不一样。在这部作品中,我获得了蛮多自我审视的机会。对我来说,神荼和郁垒都是我的化身,他们说的话都来自真实的感触,他们面临的困难都是真实的,他们需要去做的也都是真正的选择。

  “‘追光’这个名字是从‘ 夸父追日’ 来的。”说这话时,追光动画CEO王微的瘦高身形略略斜倚在公司2楼会客室的沙发圈椅里。落地窗外,是开阔的办公间,一排排苹果电脑前,动画师们正在专注地进行手头的工作。深紫色T恤配牛仔裤,一身休闲装扮的王微说话语速仍是飞快,与他在“土豆”岁月予人的印象几无二致。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你会捕捉到王微脸上偶尔一掠而过的天真神情。

  2016年元旦, 追光推出的第一部3D动画电影《小门神》全国公映, 首日票房3354万元(含点映),创下国产动画电影首日票房新高,但也收到了一些争议的声音。这时,距离王微离开一手创立的土豆网已经过去3年零4个月。在告别那个日行千里、风云多变的互联网行业后,王微进入了自己“慢调”的动画新世界。

  上古的神话里,夸父逐日而行,最后渴死,谈及这个悲壮的结局,王微淡淡一笑,“人一生的时间有限,就看怎么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就像夸父的拐杖最后化作桃林,如果我们能给中国的孩子留下一些好的动画片,这件事挺美好的,也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所在。”

  从土豆到追光

  在追光这几年,王微的身份很复杂,除了公司CEO,还身兼《小门神》的编剧和导演。“创业是很难的过程,按照科技公司的惯例,创始人一般都是身兼数职,我并没有感觉到特别的压力。” 于是,在带领团队奋战29个月后,这个曾经提出“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的新晋动画人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导演作品。

  《小门神》讲述的是神荼、郁垒一对门神兄弟,在面对神界新变局时,突破重重阻碍,重新寻求自我认知的故事。“变革”的主题难免让人将作品与创作者自身的经历进行联系。2012年8月23日,在优酷并购土豆案正式完成后,王微宣布从土豆网退休。其后他进行了一场漫长的世界之旅,一边旅行,一边寻找下一步的人生目标,《小门神》的故事就在这个过程中萌生。片中,可以看到改变给主人公带来的困扰与挣扎,也看到了人物在寻求答案过程中的艰难与坚持。谈及于此,王微笑着挠挠头,“是投射的太多了一些”。

  2013年5月8日,王微正式对外公布,将投身动画领域,成立追光动画工作室。在王微刚过40岁的生命中从来都不缺乏冒险和创新——高考落榜生海外求学,辞去百万年薪创立中国第一家视频分享网站——土豆网,排除万难推动土豆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生活中,除了做商人,王微还写小说、写话剧和舞台剧、登乞力马加罗雪山、骑车去西藏。“对我来说,换个行业就跟吃饭换个菜系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大家都做熟悉的东西是天底下最无聊的事情,我希望多尝试一些挑战。”

  进入动画这个全新领域,王微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准备。从土豆网出来,王微酝酿了几个新的发展方向,最终选择在自己喜爱的动画面前停下来。这与王微的个人爱好和教育背景有关。在互联网界,王微一直有“文艺青年”的称号,“理想主义”“自由散漫”的标签如影随形,这是业内公认的他经营土豆网的短板,却也为他进入动漫领域提供了可能。此外,王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硕士的教育背景也发挥了作用。在王微看来,动画就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而这两点,他都可以应对。“做互联网的人有个‘1万个小时’的概念,就是说,人只要肯花1万个小时,专心致志去学习一件事就能成为专家。动画艺术也一样。”至于技术方面,追光着力于3维动画的制作,“电脑动画说到底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搭建这个系统虽说困难,但是比起很多没有计算机基础的人来说,我们会相对容易一些。”

  王微的目标是,做面向中国观众的“一流动画电影”。对此,他的解读是,能做出像皮克斯、迪士尼、梦工厂一样在艺术和技术上都有留传价值的作品。王微先跟在土豆网合作的老搭档于洲、袁野组成追光团队核心的“三驾马车”,王微主要负责艺术、于洲负责项目管理,袁野负责技术。这与追光推崇的 “三分之一的人做艺术,三分之一的人做项目管理,三分之一的人做技术”的皮克斯公司构架类似。接下来解决人才问题。2013年,王微花了大半年时间到好莱坞招贤纳士,请到了两位资深顾问,其他的近200位成员都是来自内地和港台的本土动画人才,因为王微笃信“要拍中国故事,一定要中国人自己来做”。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技术与品质兼顾,而品质是更重要的,“只要有好奇心,有信心,愿意学习,习惯分享,没有什么东西是学不来的。”

  从“聪明人”到工匠

  时长103分钟的《小门神》共有1940个镜头,历经102000个创作版本,由160名“追光人”耗时一万多个小时制作而成。公映后,影片的动画技术受到好评。追光动画曾经发布过一部名为《一个镜头的诞生》的短片,详细解读《小门神》一个4秒钟镜头的制作过程,其中贯穿剧本大纲、故事板、设计、模型、三维分镜、绑定、动画、角色特效、最终分镜、材质、色彩制定、特效、灯光以及数字绘景等各环节,程序繁多。

  《小门神》的剧本改过30多稿,虽然王微之前有过话剧、舞台剧剧本的创作经验,也“看了二三十本好莱坞编剧的书”,但此番要把脑中的故事变成银幕上的动画却非易事。“这是我第一次写动画剧本,对动画电影还不甚了解,所以我使用‘版本迭代’的办法,根据大家的意见对剧本进行不断的修正。”

  王微对“版本迭代”的强调与他互联网的经历密不可分。互联网讲究版本迭代,收集用户或观众的意见,进行碰撞,选择合理的意见,对产品进行升级。王微为追光带来的互联网思维不止于此,他还努力建立一种“协同与分享”的工作环境,要求负责每个具体环节的人不拘泥于岗位的具体职能,更多发挥自主性,去“知识库”中获取信息,做出更丰富更准确的判断。王微之前在互联网培育的资源也在《小门神》项目中得到相应释放,阿里、百度、腾讯纷纷加盟,成为影片的联合出品方。

  除此之外,王微似乎并不愿意与“互联网”这个词扯上更多的关系。如今回忆起那段岁月,他说,“做‘土豆’的时候还很年轻,每天都处在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死掉的焦灼状态,天天跟打仗一样,没有人耐得下心来。现在完全不同,每天都在专心打磨,慢慢钻研作品。”

  被打磨的不只是作品,人也在渐渐发生变化。在于洲看来,从土豆到追光的这3年间,王微身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变得更加沉静,也更容易滋生幸福感,更接近一位“工匠”的状态。

  事实上,王微一直把“工匠”作为自己和整个追光团队的定位。“工匠不是机器,他一方面要有激情创作作品,另一方面也要耐得住寂寞。做动画是一个特别枯燥、单调的事,有很多重复性的事务,特别锻炼一个人的耐心,这是‘聪明人’不愿意做的。但要做好动画必须专注,必须收住心性,才能打磨出留得下来的好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也得以打磨自己,成为真正的工匠。”

  20、30、40

  采访中, 王微多次提到一个词——顺其自然。问他计划做多少部作品?答曰:顺其自然。做不做衍生品、主题公园?顺其自然。公司未来有没有上市可能?顺其自然。这与之前的王微大相径庭。曾有媒体报道说,原来在土豆,王微脾气暴躁,同事敬畏他,甚至怕他。进入“追光”时代,王微变得更宽容,善于看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

  变化来自岁月与人生的经历。20岁之前,“问题少年”王微对未来茫然无知,于是求学海外,寻找新的可能;30岁时,王微为自己确立了生命意义——创造一些有趣的东西,他创造了土豆网;到了40岁,王微停下疾驰的脚步,沉下来,要专心做能留传下去的事物,他成立了追光动画。“孔老夫子那句话还是很有道理——30而立,40不惑,50而知天命。30岁的时候,觉得自己知识很丰富,社会经验也挺多,已经懂的够多了,就好奇所谓‘不惑’究竟指的是什么?如今步入40岁,终于明白,‘不惑’是对自身而言,就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样一个人,想要什么,碰到一些困难选择的时候,知道自己应该怎么选。”

  转变的契机除了人生轨迹的变化,还有一次学习机会的使然。40岁前后,王微曾去美国参加过一个培训班,社会地位和年纪相仿的学员们聚在一起读哲学、读社会学,共同探讨生命价值。过程中,王微发现,周围这些人都在思考同一件事——究竟什么事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余下的生命应该怎样使用才更有价值。“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希望自己能为周围的社会和周围的人带来一些有益的帮助,而不只是为自己而活。每个人都一样,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很渺小。”

  这种感受和认识投射到了《小门神》中,片中的主角神荼、郁垒并不是典型的好莱坞式个人英雄,而是有更沉重的社会担当和使命感的中国式英雄。“如果我10年前写这个故事,肯定跟今天不一样。在这部作品中,我获得了蛮多自我审视的机会。对我来说,神荼和郁垒都是我的化身,他们说的话都来自真实的感触,他们面临的困难都是真实的,他们需要去做的也都是真正的选择。”

 

  银幕上,神荼和郁垒选择除却心魔,重新定义自己;银幕下,王微潜心于动画电影创作。他告诉《综艺报》记者,追光未来的两部作品已经开始运作,与第一部的传统风格不同,这两部将尝试不同的故事、主人公和动画风格,《茶宠和小机器人》(暂定名)中会强调硬邦邦的线条感,第三部则是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作品。对于目前的状态,王微很享受,他说,“现在我对‘知天命’也挺好奇的,很期待看到自己50岁时候的样子。”

了解更多关于动漫方面的知识,请访问上海动漫培训学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