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对于火灾蔓延控制目标,主要利用火灾发展分析工具,根据本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空间特性等,设定相应的火灾场景,模拟烟气的运动规律,计算烟气层的温度,并以此判断所设计的防火隔离措施能否将火灾控制在设定的防火区域内。
火灾的蔓延方式有火焰接触、延烧、热传导、热辐射等。当可燃物为离散布置时,热辐射是一种促使火灾在室内及建筑物间蔓延的重要形式。当火灾烟气达到足够的温度时,其产生的热辐射强度将会引燃周围可燃物,从而导致火灾的蔓延。消防性能化设计时一般通过模拟计算分析得到火源所在防火区域之外的其它防火区域的烟气层最高温度。如果烟气层温度高于设定的极限温度,则认为火灾将通过热辐射在防火区域间进行蔓延;如果烟气层温度小于设定的极限温度,可认为火灾不会通过热辐射在防火区域间进行蔓延。
根据相关试验,可燃物品被引燃所需的最小热流为10kW/㎡.火灾的辐射热为10kW/㎡时,约相当于烟气层的温度达到360℃~400℃时的状态。因此一般将360℃作为火灾在防火区域间蔓延的极限温度,即烟气层温度大于该值时,火灾将通过热辐射在防火区域间进行蔓延;当烟气层温度小于该值时,可认为火灾不会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在防火区域间蔓延。防火分区性能化设计目标、功能目标和性能要求如下:
1)设计目标:防火分区划分应能有效降低火灾危害,可将火灾的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2)功能目标:观众厅内采取的防火隔断措施,应能将建筑火灾控制在设定的的防火空间内,而不会经水平方向和竖向向其他区域蔓延。
3)性能要求
(1)防火分隔构件的燃烧性能具有足够的耐火极限,并满足控制火灾的要求;
(2)着火空间内不会发生轰燃;
(3)火灾可以控制在设定的防火区域内;
(4)火灾不会发生连续蔓延;
(5)火灾的可能过火面积与满足规范要求的防火分区的过火面积基本相同;
(6)灭火系统符合设计要求,可以有效控制火灾蔓延;
(7)排烟系统符合设计要求,可以有效排除烟气和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