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变迁(杨时展)
1949-1957 学习苏联 1958-1978 破除迷信 1978-1992 试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阶段 1992- 向国际会计标准靠拢
我国从1988年起酝酿构建“企业会计准则”的新会计核算体系替代原分行业的会计制度,1992年底,财政部发布了两则——《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财务通则》,前者主要规定了企业会计要素的确认和披露,后者主要规定了企业会计要素的计量,财政部以两则为基础,陆续发布了13个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制度;同时为配合我国股份制改造,财政部在1992年还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借鉴了国际惯例,企图打破不同行业和所有制企业的界限,1998年财政部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以取代原来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精神以后,2000年财政部提出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新思路,该思路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按照企业性质和规模,分别建立《企业会计制度》(不含金融保险企业)、《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金融保险企业和小企业由于各自有其特性,与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分别单独制定会计制度,除此之外的其他企业,由于共性业务较多,应制定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增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和透明度。
恩施会计从业资格培训学校整理
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分别建立操作性较强的有关会计科目的设置、具体账务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对外提供办法;进而分别形成企业、金融保险企业和小企业统一的会计报表格式、会计报表附注批露格式等。
第三层次是在上述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对于各行业企业专业性较强的会计核算,将陆续以专业会计核算办法的形式发布。由于各行业、所有制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区别在成本构成不同,相应的收入核算也不相同,因此,各行业、各所有制企业的个性业务,将采取拟定各个专业会计核算办法来解决。另外,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对于会计制度规定不合理的地方。做出专门的补充规定或问题解答,作为贯彻实施会计制度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