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出身的都知道,分录是会计最基本的日常业务。
它用“借”和“贷”两个符号,日复一日地记录着公司各种要素的增减、转化,从不停歇。它不容质疑地昭示着组织运营最基本的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简单地把“借和贷”换作“得和失”,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重复温习先贤的教诲:“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要“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分录如此简单、直接,又如此执着地提醒着我们,但我们真的做到知借贷、明得失了吗?得到时多想想失去的,失去时多想想得到的。
借贷是平的,得失是等的,把情绪熨平,不正是幸福的密码吗?
账簿之于会计,就像兵器之于士兵。郑州会计教育培训学校整理。
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处理形形色色的事,每件事、每个人,就像一笔笔分录,或增或减、或损或益地“沉淀”到自己脑海里面。如果不加组织,他们可能只是经历,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湮灭,而无法变成财富。
有账簿思维则不同。我们可以按照工作、生活、学习,朋友、同事、家人等“科目”,系统梳理并把人、事、物组织起来,使琐碎的信息条理化。
用清晰的“账簿”把自己从杂乱无章的“分录”中解放出来,借以明确目标、理清方向。
郑州会计教育培训学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