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知识点精华:金融资产

机构:眉山仁和 时间:2016-03-04 点击:617

  一、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

  (一)不同点:取得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应以公允价值入账,发生的交易费用作为投资收益,其余三种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均以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之和入账。

  要特殊关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其购买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中,其余三种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计入取得金融资产的成本中。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则上为取得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都应当计入取得资产的成本中,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却不同。假设把交易费用计入到取得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成本中,当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的时候,期末时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取得资产时的成本的差额为公允价值变动,公允价值变动额要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但发生的交易费用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吗?很显然不是。所以只能把它单独计入投资收益中才行。

  (二)相同点:四类金融资产中无论作为哪一类核算,实际支付款项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均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二、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分两类: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两类金融资产为: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影响净利润和每股收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不影响净利润及每股收益,但影响其他综合收益。(非减值情形)

  (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采用历史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到资产负债表日按照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应收利息,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投资收益,二者之差反映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那么什么是摊余成本?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其摊余成本就是账面价值。

  那么为什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会不同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有债券类涉及到摊余成本的问题,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的差异主要在于公允价值的变动(即计入资本公积的数额),因为公允价值的变动是不影响摊余成本的,但影响账面价值。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券时,如果期末时公允价值发生了变动,不计提减值准备时,计算摊余成本时不考虑由于公允价值的暂时变动的影响;而发生了减值,计提了资产减值损失时,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就应考虑在内,因为此时是相对较长时间内的减值问题,其对成本的影响应考虑在内,这个需要考虑的金额就是资产减值损失时核算的金额。

  因此,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券时,同时存在计算公允价值变动和摊余成本,就要分清楚,当计算公允价值变动额时是用此时点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比较,而不是用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比较;当计算摊余成本时,不考虑暂时性的公允价值变动,要考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

 了解更多关于会计的知识,请访问眉山会计培训学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