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有学。”
持是论,且为之著书立说者,张良皋古今天下第一人也。
或曰,有知张先生之名,而不知张先生之事;不可。读其书当知其人。已故清华大学周卜颐先生1982年从北京南下武汉创办华中工学院建筑系,首批邀请到的教授是其昔日南京中央大学校友。其中有47届师弟同班三人:黄兰谷、童鹤龄、张良皋。张,稍长,生年1923,奉夫子圣训,“十而有五志于学”,学在荆楚;未卜命运多舛,身不由己,历经内战、反右、文革数重浩劫。之后,张先生长舒一口气,终于熬到了和平生活、自由学术的出头天日;不觉已届花甲(按中国民俗农历虚岁),真应了一句今人新解:“六十而立”。看官,迄今2004,二十又二年的潜心学问,以《匠学七说》集大成,全都是在从60岁至80岁的高老龄阶段完成!仅此一点,足令人不能不读“匠学”,不能不刮目相看“七说”。湖南建筑工程培训学校
(一)
予观之,《匠学七说》堪称建构我中华建筑国学的开山之作。其特点、其成就,笔者自惭功力不逮,仅能略识大概。
一、树立了建筑国学研究的新里程碑
先治史、后治学——为学常规,中外皆然。
对于中国的古代建筑历史的系统研究,始于1928年成立的“中国营造学社”,由梁、刘发其端, 二公传人踵其事。经几十年风雨,积几代人奋力,以我之见,今已大功告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近年陆续出版的潘谷西、郭黛姮等分卷主编多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和于倬云、陆元鼎等分集主编全集本《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应当视为标志。在治史领域以内,把史学研究从史料(查寻、考证、耙梳、辑录)推向史论(批注、评价、比较、议论),捷足先登者,南有李允鉌(《华夏意匠》香港镜像出版社),北有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而在治学领域以内,综观p-媒体与e-媒体发布的研究成果,称得上填补空白、创发新见的,首推建工版“建筑意匠与历史中国书系”之《匠学七说》。古人既无出其上,今人亦无出其右。《匠学七说》并不排除史料考据,相反,题中每每左右逢源;《匠学七说》也不排除史论推理,相反,题中常常纵横捭阖。与上述各位学术大家不同,张良皋先生虽耳目于史,然心意在学,从而必有所破,必有所立。
中国古代社会实行“家天下”的宗法制度,又独尊儒学正统的史官文化。因此中国古代的知识系统犹如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讲究的是天人合和,浑然一体,没有产生西方式的学科分化。由于近现代欧美国家机器大工业与市场大商业,以及当代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领先,西学取得了主宰人类文化叙事的话语权。纵使我们中国人是回首中国自己建筑的历史,也必得采取西人的方法,使用西学的系统。于是多数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有科无学、有匠无学。张先生立论之难,可见一斑。
与上述各位学术大家一样,张良皋先生也曾有幸聆听梁、刘二公解学,得其亲传。张先生《匠学七说》既是中国古代建筑国学研究的天然延续,又是中国古代建筑国学研究的必然转折——伊在中国建筑学研究辉煌征程途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
二、建构了建筑国学的基本学术框架
国学、国学,中国之学(尤指中国古代之学)。近现代学界,于中国哲学、中国史学、中国文学、中国医学……中国美学,无不拥有大量研究队伍、大量研究成果,以完全独立的形态跻身于世界学术之林。建筑的情况怎样呢?我们有建筑物,我们有建筑术,我们有建筑史;我们有中国建筑学吗?
单以建筑而论,所谓西人的方法,学科研究须按西学门类:建筑策划、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所谓西学的系统,成果表述应用西人概念:功能、空间、环境、造型、构造、结构、物理、设备……如此说来,与外人道者,中国建筑何学之有。不是别个,恰恰是张良皋先生《匠学七说》让世人看到,一旦返身中学为体,这一切就都有了。
建筑国学的主体论:班、垂、匠、工——西学今称建筑师。“班垂”之早,不让古埃及Imhotep;“班垂”之能,岂逊文艺复兴Michelangelo(第189~236页:六说)?其雄厚的社会基础是广大而普通的居者,他们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发明了坑院、楼居(第33~68页:二说)。
建筑国学的本体论:国、都、京、城——西学今称国土、城市;祖、社、朝、市——西学今称建筑组群;院、庭、堂、室——西学今称建筑空间;明堂辟雍、合院干栏——西学今称建筑型制;脊兽门钉、斗栱圭臬——西学今称建筑符号。在中国,无论相土尝水而选址,还是兴城迁都以营国,城市早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合一的聚落实体(第136~188页:五说)。这一点西方人或许能够理解。但西方人不可思议,在中国,无论城市、乡村,还是建筑组群、型制、空间,一切营造、修缮活动的首要使命是对礼制的承载与规约,如,东向坐礼和双开间房的互动(第69~100页:三说);跪拜行礼与布筵席居共生(第1~32页:一说)。湖南建筑工程培训学校,建筑本体显著的礼制性是形成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和中国礼仪文化恒久传统的重要原因之一。
建筑国学的方法论:体、经、营、造、修、缮——西学今称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西方开创了人类需要的绝大多数科学技术,就是没能发明风水术。风水是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景观科学暨美学,以至具体的建筑设计学(第101~135页:四说)。不管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结果都一样,中国建筑就在风水中产生了;不懂风水,就很难懂中国建筑。
建筑国学的发生学:中国建筑原型有三大类:庐居、巢居、穴居;分别产生于北方、南方和中原彼此不同的地理与物产条件下。中国人这三种住居方式,以及随之而来、与之相关的观念、制度、器具、术语都各有其发展、演变、衰退的个别历程。尤其是,中华建筑文明的起源与文化的传播,规模宏大,经历传奇(第237~281页:七说)。
张良皋先生精辟、缜密的分析论证,豪情激越、文思飞扬的铺张描绘,向世界同行全面展示了中国匠学博大精深的学术风采。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贯之。” 《匠学七说》七说勾连、一气呵成,搭建起中国建筑学的古典体系架构。诚然,话语权悲剧,无人能幸免。张良皋先生《匠学七说》力图展示国学的华语魅力,终究要正视语境现实,势必使用西学术语阐明这一切,为的是让今天的国人和洋人读得懂。
《匠学七说》名为七说,实则百题,举凡发生在华夏九州的人类社会全部的建筑文明活动与事项,无不从浩瀚史料缕缕钩沉、就现世遗存款款辨析,遂使建筑国学面目渐渐清晰、明朗。毫不夸张地说,张良皋先生《匠学七说》简直就是一部论建筑国学的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尽管维氏是古代当事人,张师是当代述史者,历史并不能阻隔学术研究的一致性。在此,我建议张先生往前更走一步,冶七说于一炉,改结集为专著,书名就叫《建筑国学》或《中国匠学》。
三、示范了建筑学科治学的行为典范
《匠学七说》著者张良皋先生早年考入中大建筑系,并非专攻建筑历史,而是学建筑设计;解放后在武汉院也是做设计。本书的学问全赖近20余年边习边做,若非目标专一、矢志不渝,焉能成就。张先生为后学展示了治学典范。
1、学识渊博
了解的人都知道,张先生识通今古、学贯中西。读《匠学七说》最突出的感觉就是作者学识渊博。张先生一生最喜读书,亦好游学。他不但在国内从沿海发达地区(沪、宁、江、浙、鲁、闽、粤),走到内陆发展地区(湘、豫、赣、川、桂、滇、黔);而且在国外从第一世界(北美、西欧),走到第二世界(东亚、南澳),走到第三世界(北非)——名副其实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仅如此,而且无论在行、在读,他总是不住地发现、不住地思考、不住地写作、不住地讲学。这样的劲头,学人谁能?当然,张先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及对来在身旁的种种机遇及时恰当地把握。他蒙学根深、业学叶茂。抗战赴国难,匹夫有责,先生毅然投笔从戎;烽火前线炼得好体魄、好气质、好性格、良好工作作风和良好生活习惯;更因担当译员,美军是盟军,英语如国语,为日后飘洋过海预架好桥梁。
2、学思机敏
了解的人都知道,张先生以六十岁、七十岁高龄带本科生古建实习、带研究生课题调研,甚至八十岁随专家组外出文物考察,跋山涉水,如履平地,而且是走一路、看一路、说一路,思维敏捷,语言机智,情趣昂扬。所以,他能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总有与众不同、高人一筹的新得。张先生赞赏一条“造化作用”的规律:“造趋同,化趋异,作趋齐,用趋变”,言巧而意远(二说:第48页)。《匠学七说》从帐庐论及顶式(二说:第48页;三说:第85页)、从峡谷悟到轴线(四说:第124页;五说:第171页)、从诗赋读出商经济之悠久(五说:第138页;六说:第191页)、从山川(“大别”)看见巴文明之广袤(五说:第156页;七说:第268页);特别是指“石敢当”为“现象” (四说:第125页),破译“南北三古道”、“语言一线通”成就中华文明大融合(七说:第237页)诸说,使人不禁拍案叫绝。
3、学风严谨
了解的人都知道,张先生兼有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匠学七说》洋洋洒洒二十七万言,却非只是嘴上与笔头功夫。二十年来,为了弄清楚筵席、干栏、圭臬、风水、朝市、班垂种种现象、制度的源流和远古民族迁徙、文化传播的路线,张先生不但阅读国典经、史、子、集,而且搜索方志、族谱、碑题;不但参加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而且深入考古发掘现场。他成功地申报并主持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内容都是有关中国匠学研究的。在国家使命与个人抱负双重支持下,张先生及其门人一行多次、一次数旬,翻山越岭、沐雨餐风,走访了苗寨、侗寨、瑶寨、壮寨、土家寨和汉族村落,为写作本书获取了大量第一手建筑、民俗及史地资料。
4、学德高尚
了解的人都知道,张先生德高望重,是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讲坛上人气极旺的老教授,每次讲演,总能赢得满堂喝彩。。“七说”里还没有说“红楼梦”。红学研究亦是张先生醉心一生的得意学问,但称只是业余爱好。张先生以倾生之作献给鲍鼎先生,鲍鼎先生曾供中大建筑系主任之职,人云却不是学建筑的;这在门户成见深似海的建筑科班,冒的是大不韪,必定是知恩图报,敬仰其人。翻开《匠学七说》,谦词、谢意随处可见;受主并非只是前辈大家、国外巨擘,也有晚生、后学;只要曾经受其书、听其言、引其文、掠其美,随文随致,从不错过。
四、奉献了多学科交叉的科学读本
西方人称建筑为“艺术之母”,又称建筑为“石头的史书”;中国学者、张良皋先生挚友、东南大学郑光复教授的建筑观,则定义建筑是“生活的型化”。所有这些命题言外之意意味着共同的理念,即认为建筑涵盖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匠学七说》这部中国建筑学说同时兼说中国哲学、中国史学、中国文学、中国医学、中国农学、中国地学、中国工学、中国美学,以及中国古代的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海事学、军事学…… 正是具有这样广大的知识包容性。
图书的底封印有该书的宗旨概要:“万世一系——图释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历程”。观其内容实不局限于建筑文化。《匠学七说》之“一说”说席居,连带也说到了中国古代的家具、中国古代的服装、中国古代的测量模度;“二说”说干栏,连带也说到了中国古代的宫廷礼仪、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及其习俗、中国古代的旅行家徐霞客、中国古代的国土开发和聚落减灾;“三说”说圭臬,连带也说到了中国古代的测量学、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四说”说风水,连带也说到了中国古代的造船、中国古代的天象、中国古代的禁忌;“五说”说朝市,连带也说到了中国古代的民族迁徙、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活动、中国古代的睦邻通边政策;“六说”说班垂,连带也说到了中国古代的用具兵器、中国古代的官职、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作家)绘画(画家、画院);“七说”说纵横,更是说到了中国古代的地形地貌、中国古代的军事工程、中国古代的盐铁命脉。书中还多次涉及中国古代不少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献,以及古文字的辨异、训诂,可谓包罗万象。
不敢说各学科领域专业人士要从本书了解很多自己专业的内容,但是可以说,如果意识到人的任何活动皆与建筑相关,从而想依据这种相关反观本领域曾经发生过的某些事,恐怕该读一读“七说”。因此可以希望,本书适合于多种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参考;作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级休闲读物随手翻看,也能引人入胜。《匠学七说》将拥有较为广大的阅读群。
点击湖南建筑工程培训学校,了解更多建筑工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