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使你的话通俗优美
那么,怎样才能使谈话通俗优美呢?
一、使用惯用语,似曾相识燕归来
惯用语,专指那些在老百姓中特别通行的有指代和比喻意味的习惯用语。如,把工作互相推委说成“踢皮球”,把解除束缚说成“松绑”,把升学率为零说成“剃光头”,还有什么“走后门”、“捞稻草”、“穿小鞋”、“捅娄子”等等,都可为自己的言谈“添彩儿”。
二、引进俗语,下里巴人话新鲜
俗语,是指普遍流行的话语,其中包括民间谚语。这些话,长期生长在人民群众之中,大多都反映了人民的心愿,记录了社会生活和人生经验,道理深刻,意思新鲜,形象生动,简练透辟,如果能恰当引用,就会使交谈意味无穷。
三、穿插歇后语,口吐珍珠语生辉
有一次,我写一篇报告文学,采访了老年合唱团的一位患了癌症的老大姐。当我问她患了癌症以后的心情时,她说:“那还用说,当时我就像一把折了骨子的伞———撑不开了。”之后我又问起她现在的情况,她诙谐地对我说:“现在我是烟袋锅炒鸡子儿———乐呵一会儿是一会儿。”
她话语不多,但用“折了骨子的伞———撑不开了”、“烟袋锅炒鸡子儿———乐呵一会儿是一会儿”等歇后语,就形象地说明了她生活态度的转变,比说“情绪低落”、“非常乐观”给人印象要深刻得多,有趣得多。
歇后语,包含了群众的智慧,口耳相传,从古至今广泛流传,它可以使言谈意味深长,妙趣横生。因为这种格式类似谜语,用得好,可以给人活生生的视觉形象和恍然大悟的联想。如:麻袋上绣花———底子差;空心萝卜———外强中干;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来;夜猫子打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蒸馒头———蒸(争)口气;导弹打蚊子———大材小用……只要用得恰到好处,就会使话语别致而生动。
四、巧用顺口溜,朗朗上口魅力增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如果在交谈中能恰当使用,也会使语言增加魅力。
为了使人们致富,老支书对一个老农说:“你那种‘种地为吃饭,喂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喂鸡为换油盐钱’的观念是鼠目寸光。你没听说吗,农民要想快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老汉听着这些顺口的大实话,笑眯眯地不住点头。
有时谈话者自己根据情况自编顺口溜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美娟回到家时丈夫还没把饭做好,她的脸马上阴了下来。这时,丈夫便边做饭边向妻子叨叨:“我早晨洗洗涮涮,中午买菜做饭,晚上陪着儿子把书念,白天还得把钱赚。如果哪样做不好,老婆就给脸色看,你说我活得难不难。”这顺口溜如夏季里刮了一阵清风,使妻子的脸由阴转晴。
五、“客串”广告语,农夫山泉有点甜
当今一些广告语已是妇孺皆知,在交谈中如能巧妙地把一些广告词“插足”进来,也可为谈话增“滋”添“味”。
韩总是化工局的经理,一天,新来的会计小丁找他谈工作。谈了一会,韩总说:“你和其他人说话不一样。”当小丁问他怎么不一样时,他笑着说:“农夫山泉,有点甜。”一句话把对方说乐了,一扫小丁刚见他时的拘谨,使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韩总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他的女儿买了很多药和营养品给他,并说,都是广告上有的,吃了对身体有好处。韩总则把“泻痢停”的广告词借用过来说:“你别光看广告,得看疗效。”当问他现在身体怎么样时,他则笑着说:“牙好,胃口就好,吃吗吗香,身体倍儿棒。”人们都爱跟韩总交谈,说听他说话是一种享受。
了解更多口才培训相关信息,请关注成都口才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