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检查
根据基础检查分析结果,从多个不同层面了解孩子身体发育情况,是否符合矮小症的诊断标准。
自闭症儿童往往不主动同别人说话,其某些主动性的言语可能是重复性的、机械的,而不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他们尤其对象征性、概括性和抽象性语词的理解有更大的困难,例如:不懂得好与坏、美与丑、朋友和敌人、爱与恨,不分喜、怒、哀、乐等,他们也不会用手势、表情和姿势来表达那些想说的词句,因为自闭症儿童没有正确的言语可用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其常常发脾气,表现出极不正常的行为...
分级检查评估体系
根据基础检查分析结果,从多个不同层面了解孩子身体发育情况,是否符合矮小症的诊断标准。
让家长参与解读报告,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将孩子在家的情况与诊断结果全面对照,制定个性化阶段性干预方案。
阶段性测评是儿童康复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检测孩子的康复效果,同时为下一步康复计划作出准确有效的指导。
促进儿童感知觉能力协调发展,提升动作计划能 力,掌握运动游戏技能,及人的兴趣和亲密感。让儿童在早期表达阶段,学会动态 表达“字”“词”。
社交情感游戏:增强儿童与同伴双向沟通能力,提高儿童与人的共 同关注能力,协助儿童打开更多沟通圈以及连结情绪和现有能力。
增强儿童在集体环境中的人际互动及小组合作能力 , 提高儿童集体常规意识,培养儿童社会生活技能,提高儿童在集体 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闭症,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称之为"瘖俳,中国近代医学称为"孤独症",1943年美国医生LEOKANER首次称为"自闭症"。我称之为"无魄症"。实为大脑非器质性功能障碍或大脑疲劳综合症。
自闭症的特点:目"盲",耳"聋",口"哑",不合群,少了天真活泼。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以先天为主、生存能力障碍性疾病。据调查该病在世界(欧美发达*)的发病约1/400,中国为5-10/10000,其中以男孩多见,男女比例5:1.3。
自闭症虽与先天有很大的关系,但不是说一出生就会出现明显症状,这也是给家长容易错过较早期认识诊治的原因。
因孩子幼小,在不断发育成长中出现较轻微的异常表现,家长们都认为孩子小,大了以后会好的,难以引起注意,大部分到了孩子2、3岁以后、症状明显了才引注意。
一般自闭症孩子在出生以后、大部分孩子在他们生长发育中可测查到运动迟缓、眼神暗淡、目不视人、不用目光与别人交流,耳朵正常却不听、少正常孩子的言语音,多睡、精神较差、多汗等,到了一岁以后自闭孤独的症状逐渐明显地表现出来,主要用以下方法来分辨:
1第一步:
留意孩子对声音的反映。可以通过对孩子说话、放音乐、敲打桌子等方法来测试。如果孩子老是对身边的声音反应不敏感或者是完全没反应。但是去医院查耳朵却没有诊查出听力障碍,那就要考虑孩子患上自闭症的可能性。
第二步:
留意孩子是否与人对视。正常的孩子会和其他人有眼神的交流。可以仔细观察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眼神及视线,如果出现目不对视或者从不与人眼神交流,但检查却没有发现视力问题的时候,要小心了。
第三步:
口,不说。口舌没有障碍。许多孩子,虽小时候口能叫"爸爸""妈妈"等简单语句,但实际上却只是口误而已,根本不是有意识的行为。此外,要留意孩子是否会出现不喜欢用语言和父母交流、寡言少语、常常自言自语、语言表达能力差、条理不清晰、语句混淆颠倒、词不达意等问题,这都有可能是儿童自闭症的先兆。
第四步:
此外,还要经常留意孩子是否兴趣非常狭窄,例如只喜欢独自一个人玩或久玩一件物品而无厌,常不分脏洁安危,甚至有自残行为等。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玩开关,反复地开门关门。有的喜欢撕纸,见到纸就撕。大部分自闭症孩子还非常喜欢看有旋转的玩具或旋转的东西,如风扇、风车等旋转物。如果以上四点的症状都有出现或者大部分出现的话,就需要考虑孩子是否患上自闭症。
儿童的行为与神经递质密切相关,研究调查中显示: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或多巴胺活性下降是导致自闭症的关键性因素,神经递质的异常会使患儿表现出孤独以及和周围人建立不起来和谐的关系,患儿会存在语言和认知上的障碍,极力避免与人的视线接触,婴儿脑伤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期因其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的脑部伤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自闭症机会。很多自闭症患儿可能是没有语言或迟滞,特殊的语言用法,例如重复问话者的部分或全部问话内容;背诵出曾听过的广告词、话、歌曲等;你、我、他分不清楚,即使随着年龄增长语言沟通有些进步,其对话也呈现出机械式地将所背的回答出来,自闭症相对于其它能力有较佳的记忆性,但理解、抽象、推理能力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