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课云网 > 郑州领光教育 > 资讯总汇 > 你在意什么,生活就给你什么

你在意什么,生活就给你什么

机构:郑州领光教育 时间:2015-06-04 11:13:36 点击:493

  金融危机给了美国人一个巨大的教训——经济不是获得幸福的唯一标准。他们曾经像信仰宗教一样信仰市场经济,但是,这只无形的手跟他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既然GDP的增长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那么中国人的幸福梦建立在哪里?其实,幸福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从我的个人成长经历和体会中,也许可以找到更有说服力的答案。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童年时接受的是非常坚定的信仰教育,到现在也摆脱不了英雄主义的烙印。因为我们小时候听的是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的故事,人的肉身之躯多么脆弱,但为了信仰可以牺牲自我。我们加入少先队时,唱的是“时刻准备着”。一个在英雄主义熏陶下长大的孩子,就是准备着在某一刻能为集体利益献身。

  我上大学比较早,读本科和研究生时,差不多正好经历了整个八十年代。1982年到1989年,那是一个自由、浪漫的时代,新生事物大量涌现,思想文化空前活跃,出现了崔健的摇滚和舒婷、北岛的朦胧诗,尼采的哲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学风靡一时,整个精神世界都被西方思潮浸染着,崇尚平等和民主、尊严与自由。

  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思想和行为往往很极端,那时的我认为幸福是很戏剧化的东西,经常穿着夸张的牛仔装,长发飞扬;整晚喝浓咖啡,通宵达旦写作,做专栏主持,写报告文学;热爱摇滚,喜欢朦胧诗,狂热于尼采。我曾不管不顾地爬上大同的城墙,结果让十二个男生把我接下来;我曾带着同学从五台山的山坡上,用裙子裹着脑袋滚下来;我学骑马时,因为马被惊了,在马背上下不来,就此学会了骑马。

  三十岁时,我的人生价值观才真正建立,回归于传统文化。三十岁之前,我对传统文化虽然接触很多,但只是作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缺乏骨子里的认可,一直处于追求信仰的迷茫中。三十而立,这一年我回到大学教书,精神根性也开始回归到古典的中国。作为女人,我非常看重幸福感,一个人不一定要成功,但是一定要幸福。这是我精神成长的第三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我足够的养料。

  四十岁的时候,我想明白一件事,比起男人,女人更有付出爱的冲动,所以要生育孩子。现代化的生活让人过分自恋,舍不得付出,从而导致幸福感减少了。正是因为领悟到这一点,所以我更珍惜与亲人的相处。白天时,我可以约朋友出来吃饭、聚会,但晚上很少有人能约到我,因为我要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饭。

  幸福感是个人的体会,社会和他人无法给予你。国家富强了,制度保障完善了,拥有体面的工作、甜美的爱情和忠实的朋友,都不一定会让你幸福。

      幸福就是你如何看待这些事对于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