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机构:竞思教育 时间:2021-09-06 点击:463

注意力专注力提升

精品课程重点推荐

感统系统课程
感统系统课程
感统训练工作室《感统系统课程》,针对2.5-7岁(可延伸到10岁)儿童而开发。《感统系统课程》以“感觉统合”“儿童发展心理学”理
cool动感课程
cool动感课程
感统训练工作室《cool动感课程》,针对2.5-7岁儿童而开发。《cool动感课程》根据《感统系统课程》而进一步研发的新一代感统配套


思维感统系列课程
思维感统系列课程
感统训练工作室《思维感统系列课程》,针对2.5-6岁儿童而开发。《思维感统系列课程》是一套感统静态思维课程,结合多元智能宝盒
家庭感统训练指导师
家庭感统训练指导师
感统训练工作室《家庭感统训练指导师》,针对0-12岁儿童家长而开发。课程响应*政策,解决了日常家庭教育中的困境

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如何引导孩子上课认真听讲?

家长咨询:
孩子上小学,上课不注意听讲,小动作不断,老师留的作业他也是拖拖拉拉,老师经常打电话说孩子不听讲,爱玩。我该怎么办?”

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听课效率就会低下。
相信很多家长们现在都很担心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能够集中,会影响成绩和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那么,对孩子上课走神有什么妙招吗?



从小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那些上课不能够专心听讲的孩子,排除极少数多动症等病理因素之外,可能就是在1、2年级养成了不注意听讲的坏习惯,或者在家里和父母的相处过程中也总是走神、总是不注意听父母的话,也可能是孩子对学习压根就没有了兴趣,或者孩子太贪玩,上课也控制不住自己,也可能是家里有不开心的事情,影响了孩子的心情等等。

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原因有很多,虽然这些因素会干扰孩子,但是如果我们培养出了孩子对于学习的浓厚兴趣以及良好的听讲习惯,那么孩子就不会上课走神了。所以针对孩子上课走神,我们要找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针对问题解决。有些孩子上课很认真,而有的孩子上课总是不能够集中注意力,这同样也说明孩子对待学习态度的问题,我们要根据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让孩子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上课就不容易走神了。

要耐心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果你的孩子上课不仅不听讲,还总是找周围的同学说话、在课堂上想方设法的玩,那孩子有可能是对学习没有兴趣,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还有可能是前期基础没打好,成绩落下太多,已经听不懂在讲什么了,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不容易,但是作为父母也不能着急,一昧的责骂和敦促并不能够帮助孩子,只能够慢慢地去改变孩子。

比如,孩子上课听不懂这种情况,如果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回到家后完不成作业也是因为听不懂,那么我们不能责怪、呵斥和唠叨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因为孩子听不懂自己本身也很难受,此时的自信心已经很低了,家长再稍有一丁点的消极情绪,就会把孩子推向更深的绝望情绪里,孩子对学习就更没有信心和兴趣了,就会想逃避学习,产生不想学习的想法。

除了帮助孩子补习,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鼓励,孩子进步一点,我们就应该及时鼓励,对知识的掌握和自信心的提升可以让孩子重拾对学习的兴趣,上课自然认真听讲了。

注意力专注力提升

有研究表明,2岁孩子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长度大约为7分钟,3岁约为9分钟,4岁约为12分钟,5岁约为14分钟,2-3岁是孩子注意力逐步形成的阶段,也是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家长有意识地带着孩子玩一些游戏,能够训练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逐步培养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生理原因主要是前庭觉失调引起的注意力障碍或注意力缺陷(也就是俗称的多动症),如果前庭信息处理不良,身体便无法达成感觉的统合,就会造成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容易摔倒、撞墙、心烦气躁、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不听指挥,视听神经系统都会扭曲,甚至有些笨手笨脚。

课程特色

The course characteristic
NO.4
  • 全智能配课

    根据测评,智能配课系统为孩子定制“教育方案”为每个孩子分配专属课题与目标。

  • 小班教学

    6人为一班,保证教学精品化优化师资力量分配给每个孩子平等成长的机会。

  • 教学经验

    24年教学底蕴与经验积累核心教研团队平均拥有超过10年专业经验。

  • 老师团队

    学校邀请医疗,教育老师定期开设学习讲座,家长学堂同时为教学提供科学性教务。

  • 课程体系

    综合学习力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包含了运动力、认知力、情感力等。

  • 课程效果

    综合学习力完备的孩子才能在学习中更有效率地与环境产生互动,吸收知识,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孕期高热、病毒感染、早产、难产、过期产、剖腹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这些病因会引发小儿多动症;惊吓、情绪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性的动画片、精神长期紧张、学习压力大等引发小儿多动症;典型强迫症、闭锁心理、过于活跃、过激、性格过重有可能导致小儿多动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