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语言障碍康复机构哪里好

机构:东方启音 时间:2021-09-06 点击:489

儿童康复训练

孩子干预后没效果,进步慢?你确定做对了吗?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做家庭训练时,总是会出现很多问题,觉得我明明是按照专业的ABA行为分析法和老师分享的方式在训练,怎么一点效果都看不到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家长们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犯的错误,避免一错再错。

 
一、用强化物诱导孩子训练
 
我们在孩子训练时,肯定少不了强化物,但是家长们经常会忘了,强化物应该是在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给予他的奖励,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做对或达成目标,久而久之,当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孩子自然就会知道怎么样的表现才是合适的。
但很多家长却把强化物当成了吸引物,想通过强化物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做会造成区辨错误,孩子会因为有强化物才配合训练,对强化物造成了过分依赖。这样不利于我们后面撤除辅助。
强化物有三个特点:①行为之后出现;②紧紧跟着行为;③能够增加该行为在日后出现。
所谓行为之后才出现,就是明确指出强化物是完成行为之后才能得到的,不是被看到、猜到的。如果出示了强化物才能诱导孩子开展训练,那就需要额外加上强化物视觉刺激,才能让孩子出现目标行为。
 
 
 
二、对问题行为进行了强化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就会对孩子给予较多的关注,比如有的时候,孩子提要求,家长没有答应,随后孩子会哭闹等,家长想阻止孩子哭闹,往往会答应孩子的要求,这会让孩子认为哭闹就是正确提要求的方式,这也会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进行了强化。
所以,家长应该明确的是,干预的重点要放在孩子的正确行为,而对于孩子的哭闹等问题行为,在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给予过分关注。或者可以加以引导,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表达。
 
三、下达指令未辅助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下达指令之后,孩子不做反应或听而不闻,家长往往就会反复发指令,并且语气会越来越严厉,音调随之变得更高,甚至还会对孩子加以谴责,但孩子依然对家长下达的指令无动于衷。我们通常叫这些指令为空指令。
这样会造成家长的指令对于孩子来说没有用处,对指令和语言、社交信号等不敏感,而且会觉得一直在被要求做什么做什么,久而久之会抗拒,家长还会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
 
所以,给孩子下达的指令一定要做到,孩子第一遍没有执行,当第二遍指令下达后,经过了反应时间,孩子依然没有做出反应或做错了,家长就要及时给予辅助,保证孩子做出的反应和指令一致。
 
四、辅助不及时
 
很多家长会有一个疑问,同样的指令,为什么孩子会愿意听老师的,却对家长说的无动于衷呢?
其实,这就是辅助不及时造成的。家长在开始的时候,发出的指令没有让孩子必须执行,后来,孩子会发现,爸爸妈妈的指令自己做不做都可以,所以他就会选择不做。
而当孩子接触到老师的时候,老师通常都会严格要求他完成指令,当孩子发现自己以往在家长身上的“招数”不太好用时,通常都会选择听从老师的指令。
面对这种孩子不听指令的情况,家长要切记下达指令后一定要孩子完成,孩子不想做或不会做的时候,就要及时给予孩子辅助,并在完成后及时奖励强化。
 
 
五、泛化不足
 
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孩子在机构跟着老师可以做到的任务,在家跟着家长却做不了。孩子在课堂可以完成的任务,过了几天似乎就都忘光了。很有可能是缺少了泛化环节,或者是泛化不足导致的。
泛化是指由具体的、个别的扩大为一般的。比如孩子在家长,在老师面前能完成的行为,也可以在别人面前完成。仅仅依靠机构和家庭中的训练在泛化方面存在局限。
缺少泛化,孩子的适应能力会有明显的局限性,不愿意或不会在生活中灵活使用。
所以,除了新课业中要穿插大量的“精熟”作为泛化之外,自然情境教学部分、游戏课,甚至居家生活中都要大量泛化。
 
 
六、急于求成
 
有时候,家长过于高估孩子的能力,许多任务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外,孩子当然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依然坚持重复下达指令,期望孩子能够完成。
 
结果却让孩子屡屡受挫、迷茫甚至愤怒,所以也会出现“不配合训练、一训练就哭闹”的情况。
 
其实,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就应该根据孩子各项能力的具体情况,调整项目的难易度,并立刻给予孩子辅助,帮助孩子完成任务。
 
自闭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普遍较差,很多看似简单的任务,他们却很难完成,所以家长们总会很苦恼。
 
但是,很多家长一旦开始干预,就想立刻让孩子的情况变好。但这是不现实的,自闭症本身难以完全治愈,更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家长切莫急于求成,一定要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具体情况,按照孩子的进度循序渐进。

言语开发课:20组音系疗法 30天开口说话

  • 儿童语言发育康复机构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口肌及构音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言语听觉科学、口部运动治疗学

    课程内容:①下颌、唇、舌口部运动功能训练。②气息训练。③20组音系开发


  • 儿童语言发育康复机构

    课程效果:

    ①提高儿童口部运动功能,使儿童口腔肌能正常化

    ②掌握20组音系发音

    ③促进表达能力

    课程教具:国际引进最新器材、康语自主研发口腔按摩器材


儿童的行为与神经递质密切相关,研究调查中显示: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或多巴胺活性下降是导致自闭症的关键性因素,神经递质的异常会使患儿表现出孤独以及和周围人建立不起来和谐的关系,患儿会存在语言和认知上的障碍,极力避免与人的视线接触,婴儿脑伤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期因其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的脑部伤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自闭症机会。很多自闭症患儿可能是没有语言或迟滞,特殊的语言用法,例如重复问话者的部分或全部问话内容;背诵出曾听过的广告词、话、歌曲等;你、我、他分不清楚,即使随着年龄增长语言沟通有些进步,其对话也呈现出机械式地将所背的回答出来,自闭症相对于其它能力有较佳的记忆性,但理解、抽象、推理能力有缺陷。


语言语开发课适宜症状

自闭症(孤独症)康复训练课程

  • 语言障碍

    定义(DEFINITION):孩子的语言发展程度(包括已经掌握的词汇数量、句法或语法的复杂程度、句子可被人理解的程度等),通常能表明他的智力发展水平。而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无法达到同龄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比如无法理解或是说的话很少,那么这个孩子就很有可能存在语言发展迟缓。

  • 自闭症倾向

    定义(DEFINITION):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自闭症起病于三岁之前,三岁以后表现明显,绝大多数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

  • 社交障碍

    定义(DEFINITION):儿童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SADC)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情绪障碍,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众所周知生活质量的下降程度体现了疾病对人的危害程度。儿童社交恐惧障碍是指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较难融入新环境。

  • 发育迟缓

    定义(DEFINITION):精神发育迟滞(MR),也称为智力落后、或精神发育不全,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发育障碍。智力低下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其言语、注意、记忆、理解、洞察、抽象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能力都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儿童康复训练

他们对于视觉和听觉刺激的缺乏反应,常使人们误认为他们是瞎子或聋子,他们往往对疼痛、咸味和苦味有很强的耐受力,而有时他们又表现的异常灵敏,他们能听见很低的声音,在正常光线下可能会眯起眼睛或皱眉,言语障碍的类型,器质性障碍:发音器官的解剖机构出现了异常,比如先天性腭裂、巨舌症、舌系带过短、外伤后遗症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