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教育
环球学校专注于出国考试培训及配套服务,凭借优秀的师资、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口碑闻名业界,帮助数万学子实现“来环球,去全球”的留学梦想。
了解更多
合肥四大美国留学中介排名
申请美国的商科专业今年来成为比较受到同学欢迎的选择。那么在申请的时候如何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准备申请篇
错误认识一:我们一定得考托福和GMAT
正确认识:GMAT,全称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是美国商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对于申请设置在商学院的学科是必须参加这个考试的。但是我们所了解的商科专业有一些专业不一定是设置在商学院的,比如信息系统管理(MIS)、公共事业管理(MPA)等专业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是设置在比如计算机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它们中有部分学校是不接受GMAT而只接受GRE的。所以说如果你的Dream school这个专业恰好是需要GRE成绩的话就一定要注意了
错误认识二:满足学校官方网站上的最低成绩要求即可。
正确认识:多数的美国大学在官方网站上会说明最低的成绩要求比如某TOP50大学说明托福达到79分即可。但是根据我们每年统计的学生录取平均分数,其实学生真的就拿比如80分或者80多分的成绩去申请的话,除非其他条件太优秀不然百分之80左右都会被拒掉。比如这个学校实际录取的学生平均分数在101分。虽然说国外的大学申请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GT成绩不会是申请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毕竟GT考试能够最直接的反映出学生的英文能力,而英文能力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再往外讲,中国学生大多数的软件背景都是差不多的,而且中国学生考试能力是“举世闻名”的,别人都那么高分,比如100+,自己80+的话可以想想你是录取办的话你会要谁。
错误认识三:准备的材料比如实习证明什么的,学校不会要。那就把经历造假学校也不知道。
正确认识:诚然,诸如实习证明、获奖证书这些材料其实都不是学校申请的必要材料。确实有些学生利用这点而造假自己的经历,学校后期也没有查到。甚至成功的拿到了录取办理了签证。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比如实习的话其实国外的学校会通过面试、直接跟实习单位联系等方式来调查的,不是不调查,而且现在调查的频率在增加。中国学生造假的行为已经让国外的学校警觉,后期肯定会加大这方面的确认。而一旦造假行为被查出来的话很有可能永远影响到这个学校的申请。甚至影响到其他学校的申请。
二、开始申请篇
错误认识一:网上搜的那么多学校有这个专业但是为什么网申的时候就没有呢?
正确认识:我们申请商科的研究生大多情况下严格来说我们申请的都是Master,也就是商科普硕。而我们在网上能搜到的比如“开设金融专业的学校”其实是不符合要求的。因为一般搜到的这个学校的列表都是包含金融的MBA,PHD,本科和Master的。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申请的具体学位是什么。比如前100学校里面纯金融的普硕大概也就是20多所。
错误认识二:做完网申就算是完成申请了。
正确认识:这个观点是极为错误的,很有可能因为这点直接影响到申请失败。英国的学校现在绝大多数只要完成网申就行,比如成绩单、推荐信等材料可以直接作为附件的形式上传。但是美国来说虽然现在一些学校简化了申请程序可以直接网申完成所有申请但是大多数的学校还需要网申、寄送材料、送分、确认这四步才能真正的完成申请。
错误认识三:给学校送完一次分数后再考分数就没用了。
正确认识:一般来讲比如你申请的时候托福成绩是90分,申请完成后你再次考试托福是100分的话你完全可以跟学校去Argue。告诉学校你最近的成绩是多少,而学校基本上都会接受你这次成绩会要求你把这次的成绩寄送过来。虽然说你又花了一次寄送成绩的费用但是实际上你节省了申请时间。比如你可以在临近Deadline的时候完成申请。后期补充相应的材料。
错误认识四:商科的套磁很重要。
正确认识:相对来说商科的套磁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更多的是了解下专业设置的情况,如果想通过套磁来加大录取成功的可能性的话是比较困难的。套磁的对象一般是小秘或者教授。就理工科来说教授一般都会有自己的研究项目,他们的这种项目都是有学校或者学院拨钱做经费的,他们的个人权利比较大,如果通过套磁他认为这个申请人的研究背景和能力符合自己的研究项目的话就会想把你招进来做助理。他们就会跟录取办去协商你的申请问题。但是商科来说,因为不如理工学科那么具体,相对都是比较抽象的内容所以他们很少有具体的项目,比如经费也就很少了所以他们相对来说权利也不如理工科教授的权利那么大。你跟他套磁的话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当然,有的时候跟学校套下以往的录取数据等内容有的时候还是很有用的。
错误认识五:GPA应该按照一个能够体现最高分的算法来算
正确认识:很多的学生在申请填写网申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该填写自己的GPA是多少,算法有很多,是不是应该按照一个能够算出最高GPA的算法算出的结果来填写。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如果本科大学开出的成绩单上已经标明了GPA的话就按照成绩单上的填写,因为如果不一致的话学校后期也许会让你去重新开成绩单或者做WES认证。没有标明GPA的成绩单可以按照一个最高成绩的算法来计算。现在美国网申很多都让学生直接填写百分制,而且很多学校也会按照他们学校自己的算法重新计算你的成绩,所以学生不要担心自己学校使用的算法严格而导致的不公平。当然,有些学校给成绩很严格,造成成绩比较低,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文书形式进行解释说明。
错误认识六:拿到条件录取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正确认识:之所以单独拿条件录取来进行说明是因为很多学生现在申请,因为这个问题申请失败。因为中国学生申请的时候多数都是大四上半学期所以最终的学业成绩单还没有完全出来,只有三年的成绩,语言成绩也可能暂时没有满足学校的要求但是学校考虑你其他的条件不错的话可以先给你个条件录取然后让你在开学前达到学校要求的GPA和语言成绩。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很多学生申请的时候比如成绩是83/100但是学校让你最终达到85/100.而学生因为大四了已经没有几门课程了,平均分提到85是基本不可能的,那就需要跟学校套磁。而语言成绩的话最终考不到学校要求的成绩的话就需要读语言,而语言的课程也是需要申请的。这个也需要时间。如果不注意这两个问题的话很有可能导致虽然拿到了条件录取但是最终没有去成。
其实学生真正的完成一个申请后会觉得申请没什么,也就是准备准备材料,考考试,然后填写下网申就行了。但是其实这个流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暗藏玄机。各个部分都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注意,一旦没有注意到得话就可能造成满盘皆输。
以上就是同学们最容易犯错的地方,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申请的同学们有所帮助。希望所有的同学们能够细致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申请,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后,也愿所有的同学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特色一
创始人拥有海外留学背景和丰富海外创业经验,集团发展期间,更是凝聚了一批胸怀梦想,志存高远的优秀海归精英、资深行业老师,共同为中国留学生提供私享定制服务,让学术迸发活力,将传统融合创新。
特色二
海外名校稀缺资源:经过多年海外市场深入扩展,新逸航掌握了全球TOP10/30/100顶级学府、最热门留学专业珍贵资源。 高端精品项目资源:多款高端海外留学/培训/科研/就业/生活项目,使学生家长放心享受私人订制服务。
特色三
海外背景的留学生团队,使新逸航清楚知道留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服务全程采用管家式解决方案,从留学前期中期后期涉及到的学习生活相关,针对产品和服务的设计都非常贴合准留学生、留学生的需求和思维方式。。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Phillips Exeter Academy
Groton School
The Lawrenceville School
St. Paul's School
Deerfield Academy
Middlesex School
Milton Academy
留学阶段 | 申请材料 | 申请日程 | |
我是本科生 | 1.TOEFL或IELTS成绩,GRE或GMAT(商科可选); | 6月前:准备出国考试(TOEFL,IELTS,GRE或GMAT) | |
我是研究生 | 1.本科成绩单和研究生成绩单 5.研究计划和作品集等 | ||
1.TOEFL/IELTS和SAT成绩 7.资金证明 | 7-8月:资金准备 | ||
1.初中和高中成绩单 | 2-6月:查询学校 | ||
- -
推荐信是展示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国内的考生对它的态度就像是一份表扬信,其中的内容空洞乏味,缺乏个人的魅力,无法让国外的教授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人,下面这篇文章来自一位常年改写推荐信的一位老师,希望对考生有用。
我认为推荐信在留学申请中能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它以权威的身份来证实申请者在个人陈述或其它文件中所展示的个人经历、成就、素质以及技能等等。几年来阅读、修改了大量国内申请者提供的推荐信后,我深深感到许多人对待这份文件的态度非常草率,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推荐信几乎丧失了其功能和作用。
我们的推荐信是写给北美的教授看的,因此有必要在这里简要谈一下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份文件的。这些国家十分依赖推荐人的个人信用。因为他们的公民没有类似我国的人事和户口制度,人们在找工作、换工作,学生在升学、转学过程中除了自己填写的表格外,就只有原先的雇主或教授的推荐信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当然,学生还应该提供自己以前的成绩单。可见推荐信的分量是很重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推荐人也非常重视自己提供的推荐信的真实性。
国外的教授对待给学生写推荐信的态度上非常严肃,他们一旦接受了被推荐人的请求,会用非常客观的评价亲自为被推荐人写推荐信,而不是只在写好的推荐信上签字。另外这些国家的大学认为,被推荐人若是放弃阅读推荐信的权利,推荐信将更加可靠。我自己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曾经请我的教授写推荐信。一位教授很严肃地对我说,我只上过他一门课,虽然得了个A, 但是一他对我的实际能力仍然不够了解。假如我一定要坚持让他写的话,他就只写一句话,就是我在那门课上得了A。他并且强调这样的推荐信对我是没有帮助的。另一位教授则很欣然地接受了我的请求,过了几天他告诉我他写了我几项缺点,大概是看到我的表情不对,他于是又补充说:“The overall tone remains positive.” 意思是说总的调子是正面的或是积极的。这位教授到底写的什么,我至今也不得而知。但结果还算不错,因为在我念完传播学学位后,就顺利进入了工商管理学院。
假如申请者觉得推荐人对他的长处还不够了解,或者担心推荐人没有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素材,被推荐人本人还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或素材供推荐人参考,这并不违反诚信的原则。否则推荐者假如不太了解被推荐者,往往就只对自己了解的方面发表一些意见。国外的大学还考虑到教授们总是会受到学生的邀请写推荐信,而这些教授又不可能有太多时间,于是就印制了推荐表格。推荐人只要在上面划几个勾,然后签个字就行了。这种标准的推荐信让推荐人在诸如创造力、领导能力、智慧等栏目上给申请人打分。
我国的情况则大不一样。虽然接触到许多出国留学的申请者,却很少看到推荐人自己动笔写推荐信的。见到仅有的几个推荐人自己写推荐信的例子也都是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申请人请他们的外国老板给他们写的。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则大多是在自己写了之后再让推荐人签字,推荐人一般都是毫不犹豫地签上自己的大名。
也许是我国的推荐人都太忙了,要么就是他们英语不够好,反正他们都让申请人自己写了然后签字。但我自己怀疑这是文化差异所致:推荐人在签字的时候没有想到自己的 reputation and credibility are at stake。但这篇文字不是谈文化差异的,而是要给申请者提出一些建议。
推荐信不管是不是自己写的,只要推荐人签了字,就成了一份 legitimate document(大致翻译成“合法的文件”)。但是由于大多数申请人态度的草率或者观念的错误,他们寄出去的推荐信往往一钱不值——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结果是他们白白浪费了推荐自己的机会。
他们在推荐信的写作上常犯的错误如下:
其一,用尽所有表现人类美德、才华和优秀的形容词,却没有一个具体例证。我们都知道“事实胜于雄辩”,但我们的学生在给外国人看的推荐信上却偏偏是反其道而行之。有一次我在电脑上修改一篇推荐信,其申请者就坐在我旁边看着。看到我删掉了许多用于赞美的形容词,那位同学一把抓住我的手说“再也不能删了”;好象删一个词他就少了一份美德。
第二个问题是总把申请者吹成一个大师,让人难以置信。其实,申请者都是去当学生的,如果已经是大师了,还需要去读书吗?许多学生都以教授的口吻在推荐信上表示他们“特别地钦佩”这位学生,他们“一辈子也没有碰上这样的天才” 等等。曾经有好几位申请者自己写好推荐信,准备让一位真正的经济学大师去签字。上面写着类似这样的话:“每当我的研究遇到困难,他总是成为我灵感的源泉。”如果推荐人还不如被推荐人,那推荐信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这样的推荐信也会让读者怀疑这位推荐人的真实水平。
第三个问题是内容千篇一律,让人一看就是抄的。一般的推荐信都是在对被推荐人的品德、学问大吹一番以后,开始谈到自己是怎样发现这位天才的。其中无一例外的描述是:课堂上所有别的学生都无法回答某个问题,只有这位天才站起来侃侃而谈,“显示了深厚的功底和创造力。”同样无一例外的是,在描述这样的情景时,天才都要 asking penetrating questions. penetrating 可以有暗含的意思,就是教授说话有漏洞,被这位天才给捅破了。如果要描述天才表现出来的洞察力,有许多词汇可以选择: insightful, incisive, cutting straight to the heart of things, keen.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要用 penetrating 这个词呢?更为严重的是,我看了成百上千次这样的场景描述,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申请者说得出来当时到底谈论的是什么话题。
第四,许多申请者没有正确地选择推荐者。作为推荐者一般应该具备如下几个条件。一是必须要有比被推荐者更高职位或更多的学识,这样才有能力和资格来评判被推荐者。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推荐者必须有机会了解被推荐者。所以合适的推荐人应该是教过你或指导过你的教授,或者是工作单位中的顶头上司。在一个有几万学生的大学里,一个本科毕业生让校长写了封充满溢美之词的推荐信。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位同学很会钻营。我们千万不要低估外国教授的智力,他们并不比我们傻。有的申请者千方百计通过关系找到科学院的院士写推荐信。为了制造学术权威对其了解的假象,又是千篇一律地介绍他们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认识的。一散会他们就在大厅里就某一学术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而且这一争论一直持续了好几年,直到写推荐信的时候。这位知名人士由此了解了申请者对学问的热爱和执着。但是究竟争论什么问题呢?从来没有人说得出来。
其实,找有名望的推荐者远远不如找恰当的推荐者。所谓恰当的推荐者,就是那些有机会了解你的人。还有一点,许多申请者未必能想到,那些在中国颇具声望的人,他们的名声在远渡重洋以后也就消失了,起不了那么大的作用。
最后一个问题是写作时马虎和草率。许多申请者一口气给自己写三封推荐信(一般要求是三封),然后让三个教授签字。这样,不仅内容相同、 语气类似,用词也差不多,甚至语法和拼写错误也一模一样,更有甚者,打印的字体也是分毫不差。有一次我审读了一位申请者拿来的三封推荐信后对他说:“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三位教授都是未婚,并且住在一处,使用同一台电脑和打印机。”
考生最好改掉写表扬信的习惯,真实还原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