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行为均被认为是适用于ABA的学习,在恰当治疗方式下,有利于个人和环境形成互动,如果在学生与环境之间取得恰当平衡,就会产生持久的行为改变,ABA鼓励通过新行为的建立来发展新的技能,通过教导新的替代行为来减少不恰当的行为,一对一教学;早期训练,最好在3岁以前进行...
儿童的行为与神经递质密切相关,研究调查中显示: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或多巴胺活性下降是导致自闭症的关键性因素,神经递质的异常会使患儿表现出孤独以及和周围人建立不起来和谐的关系,患儿会存在语言和认知上的障碍,极力避免与人的视线接触,婴儿脑伤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期因其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的脑部伤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自闭症机会。很多自闭症患儿可能是没有语言或迟滞,特殊的语言用法,例如重复问话者的部分或全部问话内容;背诵出曾听过的广告词、话、歌曲等;你、我、他分不清楚,即使随着年龄增长语言沟通有些进步,其对话也呈现出机械式地将所背的回答出来,自闭症相对于其它能力有较佳的记忆性,但理解、抽象、推理能力有缺陷。
专注2-7岁儿童康复训练
让自闭症儿童走进校园
了解更多康复案例
让您放心的选择我们
言语康复专业品牌
让孩子更快开口说话
万人公益授课
百人免费康复
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等。
异常的语言能力、异常的交往能力、狭窄的兴趣以及固执的行为模式,有自闭症倾向。
体格发育落后、运动发育落后、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心理发展落后等。
原标题:自闭症治疗:“以暴制暴”是虐待
回放:
“有些孩子喜欢撞墙,她就抱着孩子的头去撞墙;有些孩子怕高,她就把孩子吊在树上让他‘恐高’……”这是一家特殊学校针对自闭症患儿采取的特殊训练干预,机构负责人称之为“厌恶疗法”。
7月11日,一篇名为“女博士以暴制暴治疗自闭儿童,10人回归正常”的报道,引发了人们不小的争议,当地派出所甚至接到了“特殊学校虐童”的报案。
疑问:
这种所谓的“以暴制暴”的特殊干预方式能够对自闭症儿童起作用吗?有没有科学性?诊疗方法会对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解答:
“这是决不允许的疗法。”知道这个事情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很震惊。他认为,这种所谓的特殊干预已经完全超出了厌恶疗法,达到了虐待儿童的地步。
所谓“厌恶疗法”,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将某种不愉快的刺激与个体的不良行为结合起来,使个体最终厌恶并放弃这种行为。这是一种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建立痛苦刺激与不良行为之间的条件反射,用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因此又称“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
不过,有专家指出,在国际上,厌恶疗法早已被唾弃,在儿童中使用厌恶疗法,非常不妥。
“即使采用厌恶疗法,干预者有没有进行一定的评估试验,有没有安全等级的考虑,有没有考虑到对孩子可能会产生的影响?不同症状的孩子采取同一种方式,可行性有多大?”一位质疑者对于上述特殊学校的治疗资质和诊疗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
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学校校长于文说,自闭症孩子咬手、撞墙等行为,是因为自身的平衡感不足,为了取得心理的舒服和满足而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孩子本身根本不具有*的概念。因此,不能把自闭症孩子的行为称为“暴”。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大夫贾美香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治疗和恢复训练的研究。她指出,自闭症儿童是一个不会叙述内心体验的个体,但他是有内心体验的,因此,像报道中所采用的特殊干预训练,容易造成自闭症儿童的心理障碍,并且易焦虑、紧张。
对此,于文持相同观点。她指出,“以暴制暴”非常不可取。“自闭症孩子本身就很敏感,对外界安全感不足,用让他极度恐惧的事情去压抑他现在的行为,只会导致孩子心理上更自闭,过一段时间可能会产生心理上或者生理上更加压抑的行为。”
让专家非常担心的是,即使特殊干预短期中能将孩子既有的行为去除掉,从长期看还是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而且有一些疗法会当场造成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损伤。
“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出现对他人的攻击行为,存在严重*倾向的可能性很大。”邹小兵说。
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有3500万自闭症患者,到2012年,全球自闭症患者有6700万人,自闭症儿童数量已经超过了癌症、糖尿病以及艾滋病儿童的总和。
于文说,自闭症正处在高速暴发期,各种诊疗手段也相继推出。然而,越是人们关注的,越需要科学和负责任。
对此,专家表示,治疗自闭症,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操作,分析自闭症儿童病症成因,采取更为综合的措施,而不是拿一种策略不加分析地去使用。
“干预训练应该以孩子的心理安全为前提。”于文说,游戏、音乐治疗等训练方式,可以结构化、系统地帮助孩子融入正常人的生活。
此外,专家呼吁,相应的监管部门应该介入,加强对此类学校的监管,避免发生意外。(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