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方面着重于帮助儿童发展日常生活技能,如自理能力、学习技能和社交互动。语言方面则致力于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儿童康复还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刺激,与康复专业人员密切配合,帮助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和练习。同时,家长的情感支持和鼓励也对儿童的康复非常重要,可以给予他们信心和积极心态。
1、东方启音
2、七色光康复
3、星星桥
4、小海龟教育
5、星守望
6、睦恩教育
7、星空半步
8、银河脑医疗
9、星星驿站
10、雅恩教育
以上这些机构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儿童康复是通过专业的治疗和训练,帮助儿童恢复或改善身体功能、运动能力、语言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在儿童发育阶段,如果遇到一些身体障碍、运动问题或智力发育迟缓等情况,及时进行康复干预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物理方面主要关注儿童的运动和身体功能恢复,通过特定的运动、训练和技术手段来增强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协调性。
1、成长环境中孩子的学习、行为及专注力等方面的问题常常会困扰着家长,但在医院又无法获得解决。Dr.Jean Ayes在40多年前提出了“感觉统合”这个理论基础。她指出在正常发展及高层次技巧发展之前必须基本的感觉系统发展良好,且在脑内整合这些讯息。
2、一个孩子要拥有正常的发展,良好的行为表现及优异的学术学习能力的前提是他必须拥有良好的感觉统合能力。而这种以大脑神经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感统干预,也是职能训练最有力的基础训练方法之一。
3、目前,中国内地大部分机构只能基于体能训练去进行感统干预,真正有能力利用感统进行职能训练的机构少之又少。为改善孩子在发展上,行为上及学习上的问题,东方启音OT研发团队引进国际标准OT干预方案——不同的孩子应该根据他们先天不同的特质,来设计属于他们个人的个别教育及训练计划。这样才能真正加大孩子现在的能力表现”,对于奠定往后他们成为一个快乐、自信、成功的优秀成年人将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观察怎样识别自闭症
自闭症在儿童中比较常见,而且自闭症会严重影响到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家长要注意了解自闭症的特征,通过日常观察及早发现自闭症症状。
一、人际关系障碍
1、缺乏依恋行为: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缠着大人不放,喜欢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有人形容他们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东西才去拉妈妈的手,(而不是“情感对象”)平常没事就不理妈妈。
2、对亲人和生人的反应没有很大的差别:看到妈妈来了,爸爸下班了,不会表现出特别高兴,常常是没有什么反应;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认生。
3、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对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很少主动参与一群人的交谈,也很少能和他人维持真正持久的友谊。随年龄增长,有些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表现出对“人”不感兴趣的特征。
二、沟通障碍
1、语言沟通障碍: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育迟缓。许多家长之所以带孩子到医院,就是因为“几岁了,还不会说话。”主要表现还有:咬字不清,说话速度太快,音调太高或太低;说个别字词、而不说完整的句子;仿说现象明显,如背诵诗歌、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一;人称代词错用,常常是不用人称代词,“我”与“你”混淆。
2、非语言沟通障碍:不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与妈妈或其他人交流。
三、刻板行为
1、对人、物的固定反应: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经常带在身边)。例如:经常将同一颜色的玩具摆放或堆放在一起,或摆成一条直线(似乎“归类”能力较强,但并非有意识、有目的或按指令行事)。
2、日常生活中有固定的仪式:往往表现在吃饭前后、睡觉前后,上厕所前后及出门前和刚回家时,会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这些都被称做仪式性的行为。
3、自我刺激:很多自闭症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玩自己的声音(叫、笑、自言自语)用手摸嘴唇、耳朵或其他身体部位,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转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