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检查
根据基础检查分析结果,从多个不同层面了解孩子身体发育情况,是否符合矮小症的诊断标准。
分解式操作教学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的,主要是要将训练的目标行为分解成多个小目标,分成很多小的步骤,逐步练习,在训练过程注意反复强化,并使用强化物和强化手段,以巩固训练效果,训练中,可以适当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行为反应,心智解读是建立在孤独症病因学假说“心理理论( theory of mind)”基础上、促进社交沟通及情绪管理的基础技能训练...
自闭症是一种在儿童发育早期就出现并且持续终身的精神障碍,自闭症儿童又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遥远夜空中的星星一样独自闪烁,无法和外界正常交流,自闭症已被外界熟知,但是目前对自闭症的研究依旧有限,这种病很难确诊,目前自闭症没法通过某一项检查来确诊,只能根据症状学特征、病史资料和社会功能来确定,即便在发达*,自闭症依然是一项科学难题。据统计,目前,儿童患自闭症的人数是以往的3.5倍左右,这与家长工作紧张,无暇陪伴孩子或对孩子表现的急躁、缺乏耐心有关,儿童自闭症过去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二左右,现在为千分之七左右,在一系列被称为“现代病”的名单中自闭症位居前列,目前自闭症儿童日趋增多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环境和信息的污染。
分级检查评估体系
根据基础检查分析结果,从多个不同层面了解孩子身体发育情况,是否符合矮小症的诊断标准。
让家长参与解读报告,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将孩子在家的情况与诊断结果全面对照,制定个性化阶段性干预方案。
阶段性测评是儿童康复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检测孩子的康复效果,同时为下一步康复计划作出准确有效的指导。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口肌及构音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6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言语听觉科学、口部运动治疗学
课程内容:①下颌、唇、舌口部运动功能训练。②气息训练。③20组音系开发
课程效果:
①提高儿童口部运动功能,使儿童口腔肌能正常化
②掌握20组音系发音
③促进表达能力
课程教具:国际引进最新器材、康语自主研发口腔按摩器材
myhomegogo @2008.03.19 ( 23 Views ) 特殊教育
转载自“宝贝潜能发展中心”
◎引起动机
动机,是小朋友学习的一切动力,有了动机,要学什么都不困难,学说话也是如此,但是该如何引起小朋友想说话的动机呢?我把这种动机分为两种:
一、内在动机
一般而言,要增进幼儿说话的能力并不难,一个很简单的法则便是:无时不刻都要求孩子用说的来表示,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不要马上就满足他的需求,要让孩子做一些表示之后,再给予他所想要的事物,等孩子习惯了表达之后,再视情形增加难度。幼儿主动地表示他的需求时,就是内在动机。
举例而言,小外甥对吃的需求很强,所以我们常从「吃」的这方面要求他说话,藉此增加他说话以及练习的次数。一颗木瓜他小子可以一次嗑掉半颗,于是把木瓜切成丁,每次插一个木瓜丁给他时,就要求他说「谢谢」,在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只要点头表示即可;等他稍微会说话时,就要求他说「谢谢」,要说了「谢谢」才给他吃木瓜丁。
还不太会说的词,一次大概要求他说个二、三次之后再给他,等他会说「谢谢」之后,就再加「thank you」、「阿里阿多」、「感恩」……之类的词,然后越加越多,一直加到大人想不出还有什么可以说为止。
有一次就是加到不晓得该加什么词了,技穷,只好要求小外甥念起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河……」,原本只是好玩,没想到念了几次,他就记了起来。四月份回台中时,听到小外甥在无聊的时候念起了三字经,这应该也是弟弟跟弟媳训练的成果。
除了吃之外,内在动机无所不在,小侄女未满二岁,只要看到我在打电话,她就会想坐在我的大腿上一起看,这时我就要求她说:「圆圆说『抱』,说了舅妈才要抱。」
她在我的门外想进门时,先要求她叫「阿妗」,叫了再说「我要进来」,第一次要她说四个字的词,她还不会,所以她就会不开口,于是我把句子简化成「我要」、「进来」,她会再仿说一次,把她还不太会的词重复几次,如果连两个字都还不会,那就再拆成「我」、「要」、「进」、「来」四个字来教,再不会时就只要教「进」、「来」即可。
切忌在孩子还不会表达的时候就把词句浓缩来教,如:小朋友还不会说「计算机」,就把计算机说成「阿脑」;还不会说「饼干」,就把它简化成「阿干」。
在一开始就要教正确的词语,要不然到时候孩子能力达到时还是得再学一次,或者是大人还得想办法改掉孩子原先不适当的说话模式。
孩子当然无法一开始就学会正确的发音,为了不打击孩子说话的自信,在一开始时即使孩子说话并不标准,我们还是要实时给予鼓励。如:当小侄女说:「建脑。」那我会正确而稍微夸张的嘴形说:「电-脑-!哇!圆圆好棒!圆圆会说『电-脑-』!」先鼓励她,再藉此不动声色的修正几次她的发音。
此外,可能会碰到的困难是,孩子已经习惯了「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模式了,不用开口,孩子也能得到他的需求。所以一开始要要求孩子必须说话才能得到他想到的东西时,会碰到阻力,孩子可能会以大哭、大闹来抗议,但是就是不说话,这时爸妈所必需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孩子一定得说话才能得到满足,只要孩子稍稍有一点点表示就马上给予鼓励并增强,如:哇!娃娃说『谢谢』了,然后马上给她,她想要的东西。
二、外在动机
当孩子的内在动机不强,或需求的次数不多时,我们便得制造一些好玩的事物,来增加孩子学习的机会,这种动机,我称之为「外在动机」。
这种情形我最常用的是「手指谣」,一些朗朗上口的词,配合抑扬顿挫的声调,再加上一些简单的动作,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并有兴趣跟着学。
我最常用的有「大拇哥、二拇弟、三中娘、四小弟、五妞妞,来看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一根手指、一根手指,变来变去、变来变去--毛毛虫……」,都是简单又好用的手指谣。
有一次很无聊,跟小外甥玩到不知道该玩什么了,我突发奇想地把「一个大西瓜,切成两半,一半给你,一半给他。你不要!收回来。他不要!收回来。通通自己吃」,改成用脚来比划。
很少有游戏是用脚玩游戏的,所以小外甥很感兴趣,念完一次,又要求再玩一次,玩着玩着,我慢慢地要求他从最一字的音开始学,如「一个大西瓜」,我会说「一个大西--」,停顿一下,看看他能不能自己说出「瓜」字;当他可以实时接上「瓜」字,等他把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都会念了,再要求他说「西瓜」,等两个字都会念了,再增加为「大西瓜」,一个字一个字逐渐增加,直到他学会整首「大西瓜」为止。
由于这个游戏很好玩,在我们玩过N次后,小外甥仍然不断笑着要求「再一次」,不嫌累也不嫌烦,兴致勃勃的,不但玩了好玩的游戏也学会了很多的词语。
这种好玩的东西通常是突如其来的灵感,爸妈可以常在生活中挖掘,找出孩子感兴趣的声音题材,如边走路嘴巴边说「一二、一二」配上夸张的步伐,孩子通常会觉得有趣进而模仿;排队走路时,可以沿路说「搭火车、嘟-嘟-嘟-」,不但走起路来不觉得无聊,小朋友也会跟着老师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