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专家特训体与核心师资团队联合掌舵,同步国际前沿教学技术。
完备的教学监督系统,日周月量化反馈儿童进步,实时确保有效课题。
全面家长支持系统,家长心理辅导,家庭训练指导,家校强强联合,确保儿童高频强化。
*援助基金保障,最高补助达3000元每月。
五大评估体系,直击儿童弱项,1对1订制教学课程。
欢迎每一个特殊需要的孩子,在感受温馨与放心。
社会性交流发展的核心能力
定义自闭症社交能力受损的症状包括:“在使用多种非语言行为(诸如眼神对视、面部表情、手势)进行社会性互动方面存在明显的缺损”、“缺少和他人主动分享快乐、兴趣或成就的动机(比如,不会展示、携带或者指向感兴趣的物品)”、“缺少社会性的情感互惠分享”(美国精神学会,1994,第70页)。这些症状都表现了自闭症患者在非语言社交行为上的特点,而且这些症状,连同模仿能力的缺陷和异常的玩耍方式,构成了最重要的自闭症诊断依据。由于非语言社会交往和模仿能力的缺陷是自闭症的典型表现,所以对这些核心能力的理解,对于规划评估及干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本节就论述这两大核心能力在普通孩子和自闭儿身上的发展情况。这两方面的受损情况,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普通孩子在2岁之内,非语言社交能力和模仿能力就快速而自然地发展出来,为日后的社会性交流及情感发展奠定基础。孩子内在的气质和社会动机、对社交环境的探索欲望,促进了这些核心能力的出现。孩子的身体舒适程度、活动量水平、对客观世界和社交世界的反应,都对其社交动机和社会性探索有影响。探索客观世界和社交世界的动机,对发展社会性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都有帮助。
1、非语言社交互动
在婴儿的第一年中,就获得了运用并理解眼神对视、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能力。他们发展出这些非语言的交流手段,用来发起社会性交互、参与到互惠的轮换游戏、表达基本的要求、和他人分享兴趣。婴儿也能够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来对他人发起的交互行为、请求、评价做出响应。孩子不断增长的社会性轮换行为以及眼神配合肢体语言的运用,都标志着孩子非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这些早期的非语言社交行为,被归类到互惠的社会性交互能力、共同关注能力、和他人进行行为调控的能力。
“互惠交互能力”用于发起或维持日常生活中语言、非语言或者轮换游戏的社会性交流行为。眼神注视、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简单游戏行为相结合,融入在互惠交互行为中。“共同关注能力”是指在自己、他人和物品之间,能够协调运用注意力。这中间包含了跟随他人的注意力视觉轨迹、和他人之间协调眼神和肢体语言、运用眼神和肢体语言来把他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物品或事件上。共同关注行为可以用于交流需求和分享兴趣(比如,展示或携带玩具)。“行为调控能力”也是一个术语,指的是运用眼神或肢体语言,在事物和他人之间协调运用注意力,以便表达一个要求(比如,拉一个人或者去拿一个想要的物品)。社会性的轮换行为、共同关注和相互调控能力,是发展有效的社会性互惠交流行为的核心部分。
和自闭症的相关的非语言社交互动能力发展
自闭儿非语言社会交互能力的发展特点,是在非语言的共同关注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困难,在社会性轮换行为方面有一些困难,在行为调控方面有较少的困难。这些本质性的差异构成了社会性的互惠交互能力的缺损。
孩子对社会性刺激感到的愉悦程度,影响到他的注意力分享能力。关于自闭儿对社会性刺激的反应,虽然目前的研究比较有限,但是通过成年自闭症患者的个人描述,以及Greenspan(1995)、Greenspan和Wieder(1998)进行的深入探讨,都表明了自闭症患者对环境和社会性的刺激,存在着异常的反应。对声音、触摸和运动的感受异常,降低了孩子对社会性交互的响应能力和愉悦程度。
Lewy和Dawson(1992)发现,通过对共同关注能力的评估,就能把80%-90%的自闭症孩子从其他发展障碍的孩子中区分开来。尽管此项非语言交流能力的缺陷,和其他自闭症状都有关联,但是此项缺陷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共同关注方面的困难,使得孩子较不能够体会到他人对其感受到的事物同样存在兴趣。这项缺陷也可能和孩子较不能够和他人进行行为调控和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暗示有关联。共同关注能力的缺损也导致了互惠性交流的异常发展、假扮性游戏的缺乏、和他人建立感情联系能力的缺乏。
Curcio(1978)是第一个报道自闭儿在非语言交流能力问题的学者。他研究的孩子都能用各种肢体语言来表达要求,但是没有一个人展示出共同关注能力和分享兴趣的肢体语言。类似地,Wetherby和Prutting(1984)发现,在研究范围内的孩子,能够融入到轮换的规则游戏中,也能发出对物品、动作和社会性常规行为的请求,但是他们相比来讲,较难发起共同关注的行为,来和他人分享自己对特定事物的看法。第三个研究成果来自Mundy和他的同事(1986),更加详细地分析和发现了自闭儿在非语言社会性交互各方面的困难。他们把18个学龄前自闭儿和普通孩子进行了对比,发现自闭的孩子能够融入的轮换游戏更加短暂,也更少地和他人主动发起的社会性交互产生反应。只是,在类似于“挠痒痒”这样的常规性游戏中,会发生更多一些的眼神接触和主动响应。另外,当他们能够把眼神和肢体语言结合起来,为了发出要得到一个玩具或者重新启动一个玩具的请求的时候,他们的请求能力和普通孩子还有可比性,但是表现出较少的眼神接触,也较少用手指向需要的物品。进一步讲,和上述的研究成果一脉相承的是,自闭儿呈现出来的最显著的缺损,是利用共同关注来作出指示的行为,以及做出评述的行为。他们的眼神在他们感兴趣的一个物品和他人之间频繁地转换着。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发现是,他们较少通过展示或者指向一个物品,来发出分享兴趣的行为。所以,尽管当孩子能够做到协调眼神和肢体语言,也能做轮换游戏的时候,他们在随时关注他人,分享对一个事物共同兴趣的能力上,还是欠缺的。
Mundy(1995)再次验证了自闭儿在社会性交往行为方面的质的差别。相比于他们必须把交互同伴考虑在内的情况,在他们的需要即将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较有可能表现出上述的交互行为。比如,当孩子即将被挠到痒痒的时候,他们会有眼神注视和肢体语言出现;但当他们被要求去挠他人的时候,这种行为就较少出现。已有研究把自闭儿主动发起共同关注的能力(比如展示、指向物品),和对他人作出响应的能力(比如,朝他人手指的方向看)区分开来。这些孩子一般都会掌握对他人作出响应的能力,但是主动发起评述的能力还是明显受损。
所有这些研究表明,自闭儿会呈现出诸如眼神接触和肢体语言等非语言社会性交流行为,同时,研究也表明,自闭儿对这些行为具有的不同社会性功效,存在着理解不足的现象。对这些非语言社会性进行定性(而不是定量)的评估,可以确定这种缺损的本质。
2、模仿
模仿是认知和社会性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在想象性思维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方面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模仿是想象性游戏出现的关键能力,也是维持社会性交互的时候所需要的。模仿行为提供给孩子一种经验分享的感受,同时增强了对自我的认识。
Piaget(1962)论述了模仿在想象性方面的作用,Uzgiris(1981)描述了模仿和社会性交互行为之间的关联。根据儿童发展理论,婴儿最初对大人模仿他们表现出兴趣和肢体响应,而继续交互下去的动机,维持了互换性模仿的进行。在孩子一岁以内,孩子从重复他们已经掌握的动作和声音,发展到模仿新的动作。到了1岁,孩子能够模仿诸如“挥手再见”和“拿空杯子喝水”之类的动作。这些能力有助于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模仿也有助于他们通过分享肢体、社会性和情感性体验,理解他们自
儿童康复训练机构排名
1.东方启音儿童康复中心
2.康语儿童康复机构
3.大米小米康复机构
4.星语星愿语言发育
5.雅恩康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