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哪里有自闭症康复中心

机构:康语教育时间:2022-05-19 点击:168
十堰哪里有自闭症康复中心。康语康复中心是一家专业从事自闭症训练及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机构,中心具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训练设备,帮助孤独症、脑发育迟缓、多动症、注意缺陷、学习障碍等有特殊需要儿童获得科学全面的教育训练,尽早发挥其潜在智能;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心理知识和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倡导社会,学习对这一部分儿童给予客观评价和接纳。

康语康复机构培训课程

  • 儿童专注力教育

    感统课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大脑神经科学
    课程内容:通过63种感统训练器具改善儿童5大感觉失调问题,提升儿童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身体协调、手眼协调等身体动作技能等,促进孩子身体及大脑神经全面发展。
    课程效果:①改善儿童的注意力,学习力 ②改善儿童感统失调问题 ③促进儿童大、小肌肉能力发展 ④提升儿童气息,促进言语发展
    课程教具:63种专业感觉统合训练器材及教具

  • 儿童专注力教育

    言语开发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口肌及构音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7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教学原理:言语听觉科学、口部运动治疗学 课程内容:①下颌、唇、舌口部运动功能训练; ②气息训练; ③20组音系开发
    课程效果:①提高儿童口部运动功能,使儿童口腔肌能正常化 ②掌握20组音系发音 ③促进表达能力
    课程教具:国际引进最新器材、自主研发口腔按摩器材

  • 儿童专注力教育

    启智认知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认知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7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 科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前备技能、语言理解、逻辑概念、词汇运用、句型表达、语言组织六大目标,分三个阶段训练提升儿童的命名能力、听者技能、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效果:①前备技能促进学习技能 ②认知理解促进听者反应技能 ③300组词汇促进表达能力 ④语言理解促进社交沟通能力
    课程教具:系统配套认知教具、故事绘本、蒙氏教具

  • 儿童专注力教育

    社交沟通

    教学对象: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社交发展障碍,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的2-7周岁儿童。
    课程模式:30分钟一对一/一对二
    科学原理:应用行为分析学 课程内容: 通过各种游戏的介入来提升儿童的表达动机,用情景的设置来提高儿童的主动表达,社交互动的能力。
    课程效果:①引发儿童表达动机 ②15种不同的提要求社交能力 ③促进情绪自我管理 ④问题解决能力

  • 儿童专注力教育

    学前预备班

    教学对象:2-7岁准备上幼儿园的谱系、发育迟缓的儿童
    课程模式:1对3小组授课科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应用行为分析
    课程内容:核心训练儿童在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玩的能力来提升集体常规,共同注意力,社交技能,自我管理等的能力,每月定期的室内、户外学堂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
    课程效果:帮助儿童提升集体意识,建立集体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理解约定俗成的生活常识,培养儿童入普园的前备技能。

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自闭症(autism)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此概念最早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 Bleuer于1911年提出,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是自闭症的3个主要症状。1943年美国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通过对11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了详细临床研究之后,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的研究论文。以Kanner为代表的早期研究者认为,对儿童自闭症的研究属于精神病学的研究范围。虽然普遍认为儿童自闭症与以前的小儿精神*病有所不同,但是仍然视其为一种小儿精神*病。

  Kanner在其诊断标准中否认了自闭症是由大脑的器质性障碍所引起的,虽然也有提及自闭症的生理因素,但是病因绝大多数还是归结于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认为是他们的人格偏差和不良的养育态度和方式所致。这使得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承受着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1]。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量的治疗无效的案例唤起了研究者们对Kanner理论的怀疑。一些研究者们收集关于自闭症的报告材料,他们指出自闭症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具有人为性,并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如高社会阶层中的父母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闭症,拥有更多的与自闭症专家交流的机会。这些原因就使得人们更多关注高社会阶层儿童的自闭症。然而在英国、瑞典等*进行的一些规模较大的调查中,没有发现自闭症与高阶层之间的关系。在这些调查中,处于相对不利的社会条件中的移民儿童反而有着较高的自闭症发生率[2]。Rutter 等从认知上探究了其发展的特征,为研究自闭症儿童开拓了新的道路。随着对自闭症患者行为特征的了解和熟悉,目前对自闭症研究逐渐集中在基因、脑结构和功能、心理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在心理学上,对自闭症儿童的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心理特征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其中,最具影响的有“心理理论”、“认知语言障碍理论”和“情感认知障碍理论”。

  1  心理理论以及相关研究

  1.1  心理理论

  Uta Frith、Alan Leslie、Simon Baron?Cohen等认为自闭症源于“读心理”的基本能力的缺陷。“心理理论”中的理论并非是指成体系的有意识的理论,而是指表象心理状态的天生认知机制。自闭症的“心理理论”说主张自闭症儿童缺乏对思想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在部分人际关系、交流与想象方面导致特殊的障碍[3]。心理理论意味着人们为了说明和预测行为把“*”的心理状态归属于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1.2  相关研究

  1985年Baron?Cohen 等[4]的“莎丽与安”的测验为 “心理理论”提供了有效的证据,测验的对象是20名心理年龄超过4岁的自闭症儿童。在测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叫莎丽和安的两个玩具娃娃:莎丽有篮子,安有纸盒箱。莎丽把自己的玻璃球放在篮子里后走开了。趁莎丽不在时,淘气的安把莎丽的玻璃球从篮子里挪到自己的纸盒箱后也走开了。过一会儿,莎丽回来了。被试看故事的整个演示过程。最后问被试:“莎丽为了找自己的玻璃球,会找哪个地方?”[4]研究者们发现80%的自闭症儿童不能理解莎丽有错误的信念(false belief),然而正常的4岁儿童却能理解莎丽持有错误信念。

  1994年Ozonoff和Mc Evoy的研究证明了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是很难培养的,也就是说自闭症儿童可能在理解人们持有与现实或自己不一致的心理状态的问题上存在独特的障碍。

  蔡蓓英等[5]将49名自闭症儿童与30名弱智儿童进行了比较研究,在研究中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明显低于弱智儿童。

  2001年焦青借用Baron?Cohen 的方法,对10 名8 至17 岁的自闭症儿童的心理推测能力进行探索。研究发现虽然自闭症儿童能了解他人的愿望、情绪,却不能了解他人的虚假信念。而这研究结果与其他*的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1]。

  2  认知语言障碍论以及相关研究

  2.1  认知语言障碍论

  该理论是由Rutter等,研究了在英国莫土莱医院儿童精神病科就诊的63名儿童后提出的。研究者们对这63名儿童进行了为期5~15年的追踪调查,得出自闭症儿童行为的特征:

  (1) 自闭症,即社会性发展障碍;(2) 言语发展迟缓且异常;(3) 抵触变化性动作,总是埋头于同样的行为。

  研究者们认为,自闭症的首因性认知语言障碍是由于先天性器质性病变而产生的语言障碍,由此所产生的社会性交流语言障碍为次因性障碍。以“认知语言障碍论”作为一个轴心进行的大量研究,为理解自闭症儿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使人们认识到所谓的自闭症,是“与某些器质病变有关的特殊发展障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自闭症”所下的定义也是以“认知语言障碍论”为支柱。

  2.2  相关研究

  最近20年以来,关于正常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研究,对语言障碍、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指导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这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认同。他们提出要在自闭症的治疗、教育过程中灵活使用正常儿童的发展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有关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

  制约论是一个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初期,受到一种内在的认知机制的规定,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学习语言能力的“潜在能力学说”。幼儿在开始学习语言时,没有基础的先导知识,要掌握一个一个的语汇,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力。但实际生活中,儿童几乎没有反复“尝试错误”,就急速、大量地获得了各种语汇,这说明儿童内部有一种正确的学习、认知机制在引导作用,它规定着语言获得的方向。研究者把这种机制、规定称之为“制约”。这种“制约”的能力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还是人的认知能力中某个特定领域固有的因素,而自闭症儿童是否有“制约”机制,各国的研究者对之尚无统一的见解[6]。

  “言语的意义论”是专门研究根据语言的形态等特征来传递语言意义的一个领域。在这个语言交流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将学龄前自闭症儿童与唐氏综合征的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在词汇发展和对语言的理解方面都显得更为逊色[1,7]。自闭症儿童在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时具有的特征为:(1)  与他人对话时,所使用的词汇很有限,所学词汇不能完全使用;(2) 使用代名词时常常颠倒,如把“你”说成“我”等。

  “言语的语用论”是专门研究社会交流中,通过对语言的选择,给谈话对方所带来的语言效果的一个领域。在这个语言的社会性功能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同样也发现了自闭症儿童所特有的现象。其特征有:(1) 对话中总是拘泥于某些细微之处;(2) 对话中会无数次重复某一话题;(3) 个人独占话题,随意打断或改变对方的话题。

  3  情感认知障碍论以及相关研究

  3.1  情感认知障碍论

  “情感认知障碍论”是由Hobson提出的,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与“心理理论”同时成为领导研究潮流的理论。Hobson对那些基于“认知语言障碍”论而进行的研究作出了高度评价,但同时,他认为 “首因性障碍”和“次因性障碍”在实验中并未得到体现。因此,他在其实验中设置了两个不同的变量,一是有情感认知参与的,而另一个则是没有情感认知参与的。通过实验,Hobson 认为,1943年Kanner所提出的自闭症是“情绪接触的先天性障碍”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而他所提出的“情感认知障碍论”便是兼容的产物。Hobson *了“心理理论”,他指出,不可能让自闭症儿童自己去发展理解他人内心的“理论”,而只有通过人际交往,积累了一定的与人接触的经验,他们才会获得对他人理解的知识,Hobson 的“情感认知障碍论”强调的是把自闭症儿童的情感认知障碍放到婴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去理解[1]。

  3.2  相关研究

  以Hobson为代表的“情感认知障碍论”研究者们,对自闭

儿童康复训练

儿童康复训练机构排名

1.东方启音儿童康复中心

2.康语儿童康复机构

3.大米小米康复机构

4.星语星愿语言发育

5.雅恩康复机构

儿童康复训练
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也可以通过让孩子复述故事从而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家长先将故事讲给孩子听,然后再让孩子试着复述故事。孩子一开始可能觉得复述故事很难,所以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内容短、情节简单且孩子喜欢的故事讲给他听。孩子在复述时遇到困难时,家长要鼓励孩子继续复述。比如告诉孩子记住这个故事,隔天要讲给别人听,夸赞孩子故事讲得好,以此来激励孩子复述故事。专家指出,3岁前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也是其学习语言最快的时期。家长只需稍加引导和启发,孩子就能说出一些包含多个词语的长句,并且能说出不同类型的句子,甚至是复杂的句子。言语社交找康语---康语专业帮助2-7岁孤独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存在言语社交障碍儿童及其家庭的服务机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