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排名前十的中考辅导机构排名
成都美博中高考辅导班
如何提高三年级的数学成绩
1
如何提高三年级的数学成绩
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那么如何提高三年级的数学成绩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1、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之,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2
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策略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习"观察物体"时,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大家观察家里的东西,有哪些物体身上有我们学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如:数学活动课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学校一年级有多少个班?每班各有多少人?哪班人数最多?哪班人数最少?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如:学习"有趣的图形"后,要求学生回家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和长方形的纸试着按照(书本上P40页方法)折好,用剪刀把这两部分剪开拼合,检查老师说的这两部分是否一样大。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
利用作业评语激发学习兴趣
恰当的评语,不仅能给学生指导学习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如对一些作业完成较好的作业本,不妨写上"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真聪明!你肯定还有高招,因为你是老师的骄傲!"表扬优生但也不能责骂较差的学生,相反,应抓住其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如"好样的,有进步,继续努力!""看到你在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付出了劳动""你准行,老师相信你!"这样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充满了希望,从而逐步产生浓厚的兴趣。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随着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够在一种媒体上表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它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动画等不同形状的信息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集成在一起使得各种媒体互补,传递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教学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
3
做好复习和总结
1、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老师讲的内容,
2、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3、复习是知识巩固的过程,是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技能的过程,它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复习课也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重要的作用。复习不只是引导学生认识和重视旧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编写提纲、列表等方法,将所学知识的逻辑整理出来,使教材的知识结构在整理过程中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不同的却又恰当的方法获得的新知识嵌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兴趣爱好、意识倾向等存在着差异,因此,对于学过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上也就存在着差异。“查漏补缺”是复习课的重要摸底方法之一。教师在上复习课时,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把握较差学生的情况,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弥补他们知识上的缺陷。通过复习能够做到堵漏补缺,扬长避短,同时也能弥补教师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易混易措之处。同时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做一个切实的估计,如果情况不甚明了,可以进行一次书面摸底。将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从而确定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哪些知识需要重点复习。这样确定了复习内容,明确了目的要求,再考虑合适的方式方法,从而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要指定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案,才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年级数学如何提高审题能力
1
高年级数学如何提高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a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教学,那么高年级数学如何提高审题能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中,生活经验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点都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如,在教授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知识点时,首先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两个不同重量单位之间的差别。让每个小组找能用克、千克表示的物体。
如,感受1克的重量,学生找来了纽扣、玉米等等;感受1千克的重量,学生拿起了数学教材。而教师准备了一袋1千克的沙土,让学生感受一下,学生纷纷表示1千克比1克重太多。借此,笔者开始发问:“1千克里面有100个10克吗?”“100克的石头比100克的棉花重吗?”“小明今年10岁,体重5千克对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独立思考判断对错,然后在小组讨论探讨对错,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合理解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育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以生为本,培养习惯
通读题目是理解题目的前提,是养成优秀的审题能力的开端。首先,将题目通读一遍,杜绝多字、漏字、看错字等粗心大意的现象,如北师大版的六上中有一道题,已知一个圆的直径为8m,求其周长。大部分同学都出现过粗心大意的情况,把“直径”中“直”字看成了“半”字,导致了不必要的失分;再如“除”和“除以”的混淆,“A除B”和“A除以B”的意思截然相反,如若不加以注意,很容易出错。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造成“分心”现象,常常顾此失彼。
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读题习惯是养成良好审题习惯的第一步。其次,对题目进行深层挖掘。圈出关键条件,然后分析关键条件,做到正确理解题意。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在答题中造成的失误,常常是由于没有抓住关键条件造成的。如课堂中练习过的一道题“一场捐衣活动,三年级同学捐250件,一年级同学比三年级同学少捐200件,二年级同学捐的是一年级同学的3倍,请问三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件衣服?该题中“一年级同学比三年级同学少捐200件”就是一个关键条件,联系了一年级和二年级,只要理清楚三个年级的数量关系,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遇到冗长的题目时,学会对题目进行层次分解,分清题目中各种数量之间的联系,做到有条不紊,思路清晰,这样对于问题就有了明确的思路,同时防止了有效条件的遗漏。
2
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1.带领学生读题,加强其分析能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根据学习的经验来解答问题,他们对题目的解读不够细致,从而错误地理解题目。对此,教师应当带领学生细细地解读数学题目,让其形成良好的读题习惯,从读题中获得有效的解题条件。
同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语言运用能力还不够强,常常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的要求与内容。错误的解读必然会导致错误的解题步骤和错误的结果,所以小学生应当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分析能力,才能从题目中拐弯抹角获得需要的解题条件。例如,“一缸水,用去1/2缸和5桶,还剩30%,这缸水有多少桶?”这道题看似很简单,但是其用了两种方法来描述一缸水的用量和剩余量。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分析:水的使用量应当是1/2缸加5桶,水的剩余量是30%缸。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是使用量和剩余量的总和为一缸,即1/2缸+5桶+30%缸=1缸。从而学生可以得到5桶=(1-1/2-30%)缸,即5桶=20%缸,1缸=25桶。所以,在解题过程中读题和分析十分重要,只有正确地分析问题才能准确地解答问题。
2.培养学生数学语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一些数学语言,使其可以理解数学题目的意思。比如,对以下例题进行分析:“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为 96 厘米,长、宽、高的比是 3∶2 ∶1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这道数学题不仅考查学生加、减、乘、除的运算能力,还考查学生对长方体的掌握程度。
学生只有在正确地认识到长方体有几条棱,且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之后才能正确地解答题目。长方体中有四条棱是长、四条宽、四条高。然后,学生可以根据数学知识求得长:96×3/6×1/4=12(厘米);宽:96×2/6×1/4=8(厘米);高:96×1/6×1/4=4(厘米)。从而求得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12×8×4=384(立方厘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一些基本的数学语言,这样学生才可以准确地理解题目的意思,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3
教育学生认真读题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解决音义,读通。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最少,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的基础。当我们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对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
认真仔细,读准。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先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再算一算。对于这个题目,有的同学只是粗略看一遍就开始做,结果是只完成了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而把第二个任务“算一算”忘记了。
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看题目要求,只是按照习惯,把题目当成普通的计算题来做,而把估计这一任务忘记了。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就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